商鞅
战国时期著名政治谋略家,姓公孙氏,名鞅,又称公孙鞅或卫鞅,卫国人。初为魏相公叔痤家臣,因得不到重用而西入秦国,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介绍,求见秦孝公,深得赏识。秦孝公六年(前356,一说秦孝公三年),任左庶长,开始第一次变法。旋升大良造。秦孝公十二年,实行第二次变法。秦孝公22年,将兵伐魏,诈虏魏将公子卯,因战功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十五邑,号商君。其两次变法改革长达二十年,主要谋略思想是:在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积极推行农战政策,实行新的亩制和度量衡标准;在政治上合并所有聚邑为四十一县,推行“什伍百坐法”,采取专制集权手段;在军事上颁布鼓励杀敌的“首功制”,培植新起的军功地主势力;在思想上实行封建的文化专制主义。变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使秦富强的基础,促进了秦国历史的发展。由于变法影响了秦国旧贵族的政治、经济利益,引起旧贵族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以公子虐为首的旧贵族诬陷商鞅谋反,将其车裂。其重要政见经后人整理,成《商君书》二十九篇,《汉书a艺文志》有著录,今存二十四篇;又有《公孙鞅》二十七篇,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