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北宋著名政治谋略家,字希文,徐州人。幼年丧父,随母改嫁,曾一度改姓朱。成年后偶晓其家世,毅然离家出走,四处游学,刻苦学习儒家经典。大中祥符七、八年(1014—1015)中士。天禧五年(1021),被调往泰州陵西溪镇(今江苏省东台县附近)。在这里组织建堰治水,建起“港公堤”。后被调回京都,做大理寺丞。天圣六年(1028),经晏殊推荐,荣升为秘阁校理。因上疏请刘太后撤帘昱政而被贬至河中府任通叛。刘太后死,被召回京师任右司谏,因阻挠废郭后而再次被贬做睦州知州。几年后几经辗转重归朝廷。景祐三年(1036)因向仁宗呈“百官图”遭吕夷图反诬,第三次被贬为饶州知州,几乎贬死岭南。庆历元年(1041)至庆历二年之间,因在平叛西夏国战斗中显示出超人的军事才能,而震动朝野。庆历三、四年(1043—1044)间,在仁宗的倡导下,范仲淹等人提出十项改革措施。短短几个月的改革就使政治局面焕然一新。但由于改革涉及朝庭一些官员的切身利益,遭到极力反对,加上仁宗的出而反而,使改革半途而废。其被调做邠州知州,后移做邓州知州。老年几经迁徙,皇祐4年(1052),死于调往颖州的路上。范仲淹博学多才,一生清正,刚直不阿。一生坎坷,屡次遭贬,但每到一处都力图为百姓造福,深受人民的爱戴。庆历革新运动,成为熙丰变法的前奏;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长期稳固;创作的《岳阳楼记》中所提出先忧后乐思想,颇为后人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