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灭蜀
三国时期重要军事谋略个案。三国后期,魏进一步发展,吴、蜀更为疲弱,两国联盟已不可能抗魏。司马昭确定了先蜀后吴,逐次击破的战略方针,并开始灭蜀的战争。公元263年5月,司马昭下诏书“征四方之兵18万”,大举灭蜀。以邓艾率兵3万向甘松、沓中进军,牵制姜维;诸葛绪率兵3万向武衍、桥头进军,以切断姜维归路;钟会率主力12万直趋汉中。以廷尉卫瓘监钟会、邓艾两军的军事。蜀汉主将姜维采取收缩兵力,防守要城,引敌深入,乘疲而入的防御方针,只留3万人防守,主力调往沓中。结果魏军乘虚蹈隙,蜀分兵迎战。 同年9月,魏分3路向中、沓中及武衍、桥头进攻。钟会率军顺利越过秦岭,突入汉中。这时,前线守军撤不下来,后方援军没上来,姜维主力又调不过来,汉中的蜀军陷于被动地位。与此同时,邓艾在沓中进攻姜维,姜维败走东撤。这时诸葛绪已占领武衍和阴平桥头,切断了姜维的归路。姜维故意北上孔函谷,引诱诸葛绪放弃姜维退兵唯一通道的桥头要点,使蜀军退至剑阁。凭险阻扼十余万魏军,打乱了魏乘虚直下成都的计划。姜维从沓中撤退后,邓艾与诸葛绪攻占了阴平。阴平,是陇南入蜀的偏僻小道,极其险阻,东经阳安关可通汉中,南出江油、涪县可达成都。邓艾从阴平出发,亲率精兵万人开路,其余负粮担仗继后。军至马阁山,路不通,邓艾率将士攀木缘崖,鱼贯而进,越过山险直达江油,然后向涪县挺进。蜀汉没想到魏军由阴平小路直插成都,事先毫无准备。听说邓艾过涪县,举国混乱。在内外威逼之下,刘禅投降,魏军进古成都。姜维受刘禅之命亦降,立国43年的蜀汉政权至此灭亡。
魏灭蜀除了国力上的原因外,军事上主要在于:魏军在作战指导上,乘虚蹈隙和灵活指挥均较成功。蜀汉易守难攻,司马昭兵力虽占优势,但并未强攻硬取,在全局和局部上均能乘虚蹈隙。魏军出兵三路,以其两路牵制姜维,防止其救汉中,为钟会主力乘虚南下创造条件。偷渡阴平,也是涉险乘虚蹈隙。从表面看迂远不利,但却绕开了蜀军主力,捣其空虚,冲其腹心,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恰恰成了直插成都的捷径,达到了一举灭蜀的战略目的。蜀汉的失败,主要是对战略次要方向不作任何防御准备。剑阁路是用兵要道,魏军进成都,必走此道。姜维以主力防守剑阁是必要的,但不应忽视阴平小路的防御。这就给邓艾可乘之隙,加之刘禅及朝臣又没有固守成都的准备,从而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