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宇文邕

武帝宇文邕 

宇文邕是北周的第三位皇帝,复姓宇文,名邕,字祢罗突。他是宇文泰的四公子,生于大统九年 (543)。

宇文邕自幼聪明机智,文静恬雅,孝敬父母,着实可爱。宇文泰把他视为掌上明珠,常说:“完成我宏图大志的,必定是这个孩子!”十二岁那年,宇文邕就被封为辅城郡公。在他的同父异母兄长宇文觉、宇文毓当北周皇帝时,他历任大将军、柱国、大司空、治御正等职,并被封为鲁国公,进位柱国。耳闻目睹的一切使他的头脑越来越清醒和复杂。他常常暗自反思,倘若自己在位谋政,应该怎样驾驭臣僚,治理国家呢? 他开始冷静地面对现实,认真思考周围的一切,养成了深沉持重的性格,虽然他有远见卓识,如果不问到他,他从不随便发表见解,避免惹是生非。他的这种性格深受明帝宇文毓的赏识,因而,经常与他商讨国务,共议朝政,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并且多次夸耀他: “我四弟除非不说话,说出来的话必定都是真知灼见。”渐渐地宇文邕在朝中成了很有影响的人物。武成二年(560)四月,明帝被大冢宰宇文护毒死,遗诏让宇文邕继承帝位。这样,宇文邕就当了皇帝,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北周武帝。第二年,改元保定。宇文邕是深谋远虑的聪明人,他没有忘记两位兄长当皇帝的悲惨下场,知道自己刚刚登基,没有力量与宇文护较量,只有以屈求伸,从长计较。因此,他决定尽最大努力与宇文护合作,取得信任。于是,他以大冢宰宇文护都督中外诸军事,下令中央各部门都归宇文护统辖,事无巨细,一律由宇文护先处理后报告。又下令诏书及一切文书都不得直呼宇文护之名,以示尊崇。

宇文邕决定集中精力搞好内政,增强国力,消灭北齐,统一北方。当时北齐的政治十分昏暗,皇帝大臣们只顾淫乐,不理朝政,国家形势江河日下,渐渐失去了经济上和军事上的优势。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渴望统一,过上安稳的生活。武帝见是消灭北齐的好机会,便派人用重金买通北齐境内的一些官民作为奸细,刺探北齐的军事情报。为了争取与突厥联兵伐齐,又派杨荐、王庆去向突厥首领木杆可汗俟斤联络,要求要木杆的女儿阿史那氏为皇后。北齐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恐惧,急忙派出使者携带重金也去向突厥求婚。木杆可汗贪图北齐的钱财,准备把杨荐和王庆扣押起来交给北齐处置。幸亏杨荐临危不惧,陈述利弊,说得木杆可汗理屈词穷,才改变了主张,答应与北周联合攻打北齐。保定三年(563)十月,北周派杨忠率领一万骑兵与突厥联军从北路伐齐,大将军达奚武带领三万步骑从南路包抄,两军定于晋阳 (今山西太原) 会师。杨忠率领的北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接连攻克北齐二十多城。可惜在攻打晋阳时,突厥军见齐军势盛,不肯交战,率先撤退,以致周军失利。南路周军闻讯后也只好退兵,第一次大规模的伐齐战争失败了。

这次败仗使武帝宇文邕感到非常惋惜,他想立即组织兵力再伐北齐,可是,掌握国家实权的宇文护却不那么积极了。

原来,宇文护母子和姑姑都生活在晋阳地区。永定元年 (530),宇文护被叔父宇文泰召进关中从军,他母亲和姑姑仍居住在晋阳。北魏分裂以后,晋阳就在北齐的控制之下。宇文护掌权以后,多次派人打听老人家的消息,可一直杳无音信。这次战争结束以后,北齐听说北周还要进攻他们,就以放还宇文护的母亲和姑姑为条件,要求北周停战议和。宇文护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于是,北齐放还了宇文护的姑姑和母亲。可是事不凑巧,正在这时突厥主动找上门来,约北周联合伐齐。宇文护本来不愿背信弃义再出兵攻打北齐,可是又不敢得罪突厥,只好硬着头皮征集府兵及地方兵共二十万人,于保定四年 (564) 十月,浩浩荡荡地开赴前线。

周军出师以后,立即拉开了百里战线,全面进击,主攻洛阳。但洛阳城戒备森严,无法攻破。周军便堆土山,挖地道,寻找突破口。这样,洛阳城被围困了一个多月,双方都没有什么进展。北齐派大将军斛律光等领兵前来救援,可是他们惧怕周军,不敢靠近。北齐又派并州刺史段韶率领一千精锐骑兵从晋阳出发营救洛阳,他们行军到太和谷一带与北周兵相遇,双方交火后周军死伤惨重。围攻洛阳的周军也被迫退还。第二次大规模的伐齐战争又以失败而告终。

战争的失败对武帝宇文邕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他觉得出乎意料,可仔细想来又不无原因。北齐虽然政治昏暗,但它毕竟拥有相当雄厚的军事实力,要一举消灭它绝不是唾手可得的。况且,担任军事统帅的宇文护本来就缺乏军事才能,此次出征又非本意,岂有不败之理? 因此,宇文邕决定延缓灭齐的步伐,此后多年,与北齐关系相对缓和,并且互相遣使聘问,以示友好。

武帝开始解决宇文护的问题。宇文护自宇文泰死后,一直大权在握,他自恃是皇兄,开国元勋,越来越飞扬跋扈。他相府的卫兵,比皇宫还多,没有他的手令,皇上也调不动兵马。他的儿子和部下贪残骄横,引起民愤。以至武帝每次在宫中遇见宇文护时都要先行家弟之礼。二人一同去看望太后时,往往太后赐宇文护座位,而让武帝站立其旁。对于这一切,宇文邕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只因时机未到,只得装聋作哑,不加干预。天长日久,许多大臣也都觉着宇文护不大像话,以致连与他极其亲近的稍伯大夫庾季才都劝他归政天子,回家养老。宇文护却从此便疏远了庾季才。武帝的亲弟卫公宇文直一向和宇文护关系密切,后来因为沌口之役打了败仗,被宇文护免职,也怀恨在心,力劝武帝诛杀宇文护,指望由自己来取代其大冢宰的地位。武帝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便秘密与卫公直及右宫伯大夫宇文神举、内史下大夫王轨、右侍上士宇文孝伯等谋划干掉宇文护。建德元年(572)三月的一天,宇文护从同州返回长安。武帝在文安殿见过之后,又准备带宇文护去拜见太后,并对他说:“太后年纪大啦,喜欢喝酒,虽然我多次劝她戒酒,她都不听。兄长今天去朝见她,希望能再劝劝。”说着,武帝从怀中拿出周成王劝人不要酿酒和酗酒的名篇 《酒诰》,交给宇文护,让他 “以此谏太后”。到含仁殿后,宇文护按照武帝的嘱咐,在太后面前念起《酒诰》。武帝趁其不备,在他身后抡起玉珽,对准其头部猛然一击,宇文护应声倒地。武帝随手拿出御刀让宦官何泉杀掉宇文护。何泉哪里经历过这种场面?惊恐之余,砍了几下,也没伤着他。这时隐藏在殿内的宇文直一跃而出,手起刀落,宇文护立时身首异处,成了刀下之鬼。武帝又令长孙览等火速行动,把宇文护的儿子、兄弟及亲信斩尽杀绝,于是,武帝开始亲揽朝政。

亲政以后,武帝把注意力集中于国内调整,发展生产,吸收均田农民充当府兵,扩充军备,加强实力。

实际上,武帝一直在对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进行改革。他命令司宪大夫拓跋迪制定《大周律》十五篇,分杖、鞭、徒、流、死五种刑名共二十五等刑法,打击犯罪,惩治邪恶,后来发展为《刑书要制》,在全国范围内颁布实施,为整顿社会秩序确立了法律依据。他还知人善任,通过各种途径招贤举能; 经常视察太学,提倡教育,并将德才兼优者提拔为官。为了提高官吏的素质,他十分重视考核。他还经常召集臣下参与议政,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和主张。这些做法使武帝的威信日益提高。于是,武帝又进一步对当时社会上最棘手的宗教问题采取了行动。

魏晋南北朝以来,宗教的势力在中原地区不断扩大,尤其是佛教更为突出,全国有寺院一万多所,僧尼一百多万,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占用大量的劳动人手和土地资源,给社会生产和国家兵源造成了严重危害。佛教信徒允斥着社会各个阶层。武帝的父亲宇文泰和哥哥宇文觉、宇文毓都是佛教信徒。武帝小时候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也是信佛的,天和二年 (567),大臣卫元嵩以齐、梁为例说明佛教给国家造成的灾难,建议武帝灭佛。武帝对佛教的看法开始有了转变。

武帝亲政后的第二年 (573),关中发生严重天灾,粮食极端紧张。武帝下令不论公私道俗,凡积存粟麦者,只准留下口粮,其余一律出卖。可是,本应行善的僧徒们非但不去赈济灾民,反而大放高利贷,牟取大利。使武帝痛感灭佛已是当务之急。于是,建德二年 (573) 十二月,武帝再次召集群臣、僧徒和道士辩论三教优劣,确定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为灭佛弹出了前奏曲。经过几个月的准备之后,武帝决定采取行动,“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大举灭佛。建德三年(574)五月,下令禁断佛、道二教,没收寺院财产充作军费,摧毁佛教、经卷,近百万僧尼还俗从事农业生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又将其中适龄壮丁编入军队,扩大府兵,强化了北周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接着,武帝又把目标转向了统一大业。

建德四年(575)七月,武帝正式下诏讨伐北齐。他动用了十八万大军开赴齐境,以王纯、司马消难、达奚震为前三军总管,宇文盛、侯莫陈崇、宇文招为后三军总管,宇文宪、杨坚等领兵重点出击,向北齐全面推进。武帝亲自率领六万军队直趋河阴 (今河南孟津县)。北周军纪严整,禁止官兵在北齐境内践踏庄稼、砍伐树木、抢掠民财,违令者一律斩首。不久,北周攻下河阴、洛口 (今河南巩县)和河阳 (今河南孟津县)等地,在攻打城 (今河南孟津县) 时受阻, 二十多天过去了, 可战场上仍无突破。 武帝心急如焚,忽然生起病来,不得不退兵回长安疗养。于翼、宇文宪等将领虽然接连攻克了北齐三十多城,最后也都放弃不守,回师周土。

这次出征虽然没有达到灭齐目的,但却大大挫伤了北齐的元气,也使武帝清楚地看到北齐已经没有力量与北周抗衡了。第二年(576)十月,武帝再次亲自出征北齐,命宇文盛、宇文亮、杨坚等为右三军,宇文俭、窦泰、丘崇等为左三军。宇文宪、宇文纯为前军,共十四万五千人攻打平阳 (山西临汾),很快攻下平阳城,北齐晋州刺史投降。北齐后主正与爱妃冯淑妃在天池(山西宁武县)打猎,晋州的告急文书一上午就传来三次,都被陪猎的右丞相高阿那肱顶了回去。他说: “皇上玩得正有兴致,怎么能随便打扰?区区小兵犯边,这是常有的事,用不着大惊小怪!”等到黄昏将至,又有使者禀报,平阳城已经陷落。这时高阿那肱才向北齐后主作了汇报。可是冯淑妃还没玩够,她偏要拉上北齐后主再杀一围,直至夜幕低垂,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晋阳城里。第二天,北齐后主急忙组织兵力抵挡北周大军,纠集了十万兵马营救平阳。北周为了避免与他们直接进行死战,主动把大军撤退到玉壁(今山西稷山县),武帝任命梁士彦为晋州刺史,留精兵一万镇守平阳城。北齐军到了晋州以后,对平阳城发起猛攻,梁士彦拼命死守,相持了一个多月。武帝又调集了八万兵力,准备在平阳与北齐军决一雌雄。可是,这期间北齐军在平阳城外修建了大型战壕,隔断了北周救援兵与城内军队的联系。北齐军守在战壕北侧,北周兵在战壕南侧,双方相持了一上午,谁也不敢轻举妄动。这时,北齐军内部产生了意见分歧:右丞相高阿那肱主张以疲劳战术拖垮周军;安吐根则认为一撮毛贼,可以轻而取之。齐后主也不知谁是谁非,拿不准主张,就问随军参谋,那几位“高参”趾高气扬,叫嚣: “宇文邕是天子,陛下您也是天子。他胆敢远道而来送死,我们岂能守堑示弱?”北齐后主觉得言之有理,就下令填平战壕,主动向北周兵挑战。这正是北周求之不得的。武帝下令全军迎战,刹那间,两军杀得天昏地暗,难解难分。北齐军的东翼部队稍稍受挫,观战的冯淑妃就吓得大叫大嚷: “北齐兵败了,北齐兵败了。”她拉着北齐后主只顾逃命。这一喊可不得了,搞得军心动荡,胆小的只顾逃跑,哪管战况如何。北齐军迅速溃败,死了一万多人,丢下的军资器械遍地皆是。北周乘胜追击,攻下介休,包围了并州,消灭了齐军主力。北齐后主逃回晋阳以后,准备北去投奔突厥。他一走,那些大臣们都要跟随,所以他只好改变主意,退往邺城(河北临漳),让位给年仅八岁的儿子高恒 (北齐幼主),自己当了太上皇,以推卸亡国的责任。他们逃离晋阳以后,北齐的一些地方官和大臣们纷纷投降北周,晋阳很快陷落。武帝对战争中立功的将士进行奖赏,按功赐爵,把宫中珍宝和二千多名宫女分赐给将士享用,但不准士兵烧杀掠抢。建德六年(577)正月,北周攻下邺城,齐主逃往青州,被周师追及,当了俘虏。北齐正式灭亡。北周计得州五十,郡一百六十二,县三百八十,户三百另三万二千五百。武帝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统一了北方,为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灭掉北齐以后,武帝并没有居功自傲。他仍然致力于北周朝政。他在北齐地区继续推行灭佛政策,使整个中原地区四万余所寺庙全部成为王公宅第,三百余万僧徒统统成了政府编户百姓,当兵的当兵,务农的务农。他下令放免奴婢和杂户,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他还提倡节俭,经常穿布制的皇袍,盖布被,取消了皇宫中那些华丽的装饰品。并削减宫女,后宫只留皇妃等十人。如果考虑到皇后阿史那氏乃是突厥木杆可汗俟斤之女,长得其丑无比,他一见就要恶心,只是为了国家利益需要联合突厥而勉强忍受下来,那末,对于这位年轻皇帝来说,也真够不容易的了。

宣政元年(578)五月,因突厥骚扰北周边境,武帝亲自率军讨伐。多年的战争使武帝积劳成疾,在行军途中不幸病倒在云阳宫。他预感到自己难以康复,便下令火速召见宗师宇文孝伯,叮嘱后事。当夜,他授宇文孝伯为司卫上大夫,统帅宿卫军,负责镇守京城,以备不测。后来,武帝的病情不断恶化,六月份,这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在返回长安的当天晚上便离开了人世。终年36岁,葬于孝陵,庙号高祖,谥号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