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理顺

刘理顺

杞县(今属河南)乃杞国故地,“杞人忧天”的故事说的就是杞国人。当然,这只是相传为战国时人列御寇编著的《列子》中的一个寓言而已。在中国历史上,杞地出了不少名人,刘理顺即是其中之一。

刘理顺,字复礼,号湛陆,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81)生于杞县。刘理顺好学上进,慕尚仁义道德。25岁那年,即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1606)八月,刘理顺考中河南乡试,成了一名举人。在第二年礼部会试中,刘理顺落选。他毫不气馁,万历三十八年赴京,参加第二次会试,谁知,又落选了。第三、第四直至第九次会试,他都未考中。崇祯七年(1634)二月,他第十次步入礼部贡院考场,初九、十二、十五三场考试下来,他榜上有名。

10次会试,历时27年,刘理顺终于考中,成了一名贡士。

三月十五日殿试,担任阅卷的“读卷官”评判试卷,以李为第一名,崇祯皇帝把李的卷子排斥于三鼎甲之外,亲擢刘理顺为第一甲第一名。崇祯皇帝还宫,高兴地对后妃说:“朕今天得到一个年高而有德望的人!”

刘理顺成为明朝开国以来第86位状元。

这年,刘理顺年已53岁。

中状元后,刘理顺按惯例出任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刘理顺更加勤学,非正人君子不与交。历官南京国子监司业、左中允、右谕德、经筵讲官。

刘理顺步入仕途时,大明帝国已是大厦将倾,危在旦夕了。在山海关外,有强大的清兵,虎视关内,不时叩关入寇;在长江、黄河流域,有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纵横驰骋,搴旗斩将。而当朝天子崇祯皇帝缺乏用人之明,任用的官员多有不当。刘理顺一针见血地指出: “小事聪明,大事糊涂; 把聪明才智用在谋求利上,对公事漠不关心,都是无智无才的小人,用这种人来治国理民,不会有什么成就。”那么,应怎样选用人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呢?刘理顺说在选用人才上汉代有一种“辟除”方法,官员可以自行聘用属吏,此法可以仿行,准许地方官根据需要聘用合适的属吏; 任用人才应特别注重在某个方面有特长的人,有些官员因犯轻罪而遭贬谪、罢黜,他们当中多有特长的人,应重新起用。但是,他的建议未被采纳。

不过,刘理顺是个恪守礼教的儒生,有时不免迂腐了些。如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杨嗣昌颇有才干,崇祯皇帝很是倚重。正当他为围剿农民起义而出谋划策时,老父病死,去职服丧。不久,继母亡,为继母服丧。兵部尚书张凤翼死后,崇祯皇帝环顾朝中大臣,无人可担此重任,惟有在家服丧的杨嗣昌是个人选,遂遣使诏令杨嗣昌“夺情”,即丧服未满,强令出仕。杨嗣昌应召。刘理顺认为杨嗣昌“夺情”不合礼法,上疏弹劾。结果,忤怒崇祯皇帝,把他的经筵讲官一职褫夺了。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大顺军”进抵北京城下。守城的大明官兵缺少粮饷,天阴雨,守卒又冻又饿,饥寒交迫。刘理顺跑到内阁报告执政,要他们马上开府库发饷。内阁首辅魏藻德等人见刘理顺怒气冲冲的样子,不敢反对,但也没答应,默不吱声。刘理顺见状,叹息良久,掉头回家,拿出家财犒劳守城士卒。同僚、朋友问他是逃还是坚守,刘理顺正色道: “与国家共存亡,有什么值得商量的!”

三月十八日晚,太监曹化淳打开彰义门,“大顺军”拥入城中。

十九日清晨,皇城被“大顺军”攻破。崇祯皇帝于宫中鸣钟召集百官,但公卿大臣大都已逃命去了,几乎没人前来。刘理顺闻命,不慌不忙地穿戴好朝服,来到宫门。宫门还没开,不久,大理寺卿凌义渠等人也来了,说李自成的军队已攻进来了。正说着,宫门大开,一群嫔妃跑了出来。刘理顺忙问皇上何在,都说不知,他们几个只好掉头往回走。只见大街上挤满黎民百姓,正在欢迎“大顺军”入城。刘理顺悲叹道: “他们难道不是高皇帝(指明太祖朱元璋)豢养至今的百姓吗?”几个人各自回到家里。

刘理顺刚到家,忽然有个穿红衣的人带着几个兵士来了,对看门的人说: “刘公在家吗?不要害怕。”刘理顺迎出,红衣人道: “刘公是忠厚长者,刘公的先人救过我的命,无以报答。今鄙人颇受李将军(指李自成的部将李岩)厚爱,愿为刘公效劳,让李将军给刘公个高官做。”刘理顺说: “多谢先生,但忠义二字岂可背弃!”

红衣人走了,刘理顺安排后事。他拿起笔,在墙壁上写道: “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指文天祥)践之,吾何不然!”写罢,掷笔于地,在梁上拴了根绳子,准备上吊。妻子万氏、妾李氏请求先他而死,刘理顺眼看着妻妾自缢身亡,4个仆人也皆自杀。该死的都死了,刘理顺投环而死,时年63岁。

有明一代,为国尽忠的状元共5人: 黄观、曹鼐、余煌、刘同升、刘理顺。

刘理顺死后,“大顺军”中的一些河南人闻讯,前去吊唁,道: “这是我们杞县的刘状元,在家时以仁义闻名,为什么这么快就死了?”拜祭而去。

朱由崧在南京即位,追赠刘理顺为詹事府詹事,谥曰“文正”; 追赠刘理顺的妻子万氏为“淑人”。清代赐谥刘理顺“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