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杰

徐元杰



一、大魁天下



信州上饶(今江西上饶)人徐元杰,字仁伯,从小就非常聪颖有悟性,每日读书数千言,而且读书时总要冥思精索。

朱熹门人陈文蔚,其学以求诚为本,以亲身实践为事,人称“克斋先生”,在铅山(今江西崇义西南)讲学。徐元杰去铅山从陈文慰学习,得理学真谛。后来,他又师承于真德秀门下。真德秀学宗朱熹,世称“西山先生”,经常说: “三纲五常,扶持宇宙之栋干,奠安生民之柱石。”

名师出高徒,徐元杰从学于两位理学大师门下,才学得以提高,科举连连中试。绍定五年(1232),他高中进士第一,时年38岁。

二、赤胆忠心敢于直言



徐元杰大魁天下后,即被任为签书镇东军(今浙江绍兴)节度判官厅公事,此职简称“签判”,即以京官以上充镇东军判官,掌审判案。理宗亲政后,徐元杰于嘉熙二年(1238)被召为秘书省正字,又迁校书郎,掌修日历,撰祠祭祝文,刊写、分贮经籍图书。校雠典籍,为文臣清贵之选。任职后,他上奏说,任何事情都不能做得太过分,否则,物极必反,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可能变成好事。况且,当今皇上一直没有立储君太子,总觉得他还不是正直老诚之人,不肯轻易将担当国家社稷的重任交付给他。皇帝应当尽早立皇子赵竑为太子,以期早定社稷大计。谏官蒋岘竭力反对徐元杰的主张,使他的上奏未被理宗重视。于是,徐元杰便请外放,理宗不许。他谒见理宗告归后,朝拜了宗祠,又接连上奏12章。

嘉熙三年(1239),迁秘书省著作佐郎兼兵部郎官,徐元杰以身体有病,坚辞不就。后又派遣他知安吉州(今浙江吴兴),仍托辞不去就职。理宗只得召赴行在奏事,可他这次更坚决地辞却。

到淳佑元年(1241),理宗又命徐元杰知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徐元杰见无法再推辞,只得去就职。到任后,正赶上峡阳一带盗贼烽起,老百姓叫苦不迭。徐元杰果断地下令逮捕盗贼的8个大魁首,斩首示众,并放其余盗贼一条生路。一时间,这里的社会得以安定。南剑州的父老奔走相告: “徐侯爷不来,我辈还得被这伙盗贼继续鱼肉啊!”

在南剑州期间,徐元杰率郡博士到郡内的延平书院亲自为诸生演讲。对民间的诉讼,他采取教育、疏导的方针,以大道理教诲他们,语言诚恳,百姓们大都受到感动,高兴地回去了。据记载,当他因母亲去世而遵制去官回家守孝时,郡中百姓跪在路边挽留。可见,他深受百姓爱戴。

服丧期满后,徐元杰又调回中央,授为侍左部官,掌文武官员的选拔、资任等事。

1234年,蒙古军与宋军联合灭亡了金之后,蒙古人开始向宋大举进犯,在洛阳以东袭败宋军。面对这种局面,徐元杰上奏说,目前朝中都在议论敌国外患,我希望皇上以国家社稷为念。又上奏说,皇帝巡行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应崇尚骄奢,而应文饰浮华、崇尚质朴。

不久,徐元杰又兼任崇政殿说书,为皇帝讲解经书史传,并备顾问应对。此职一般以士人官秩低、资历浅而学识可备讲说者充任。徐元杰每次进宫说书,必先斋戒,并常以仁宗时期的史实为例,劝说理宗当以古训引以为戒,所言多切中要害,深得理宗欣赏。又拜为将作监,掌宫事、城郭、桥梁、舟车营缮等事,此职多以有声望的大臣充任。他将杨雄的《大匠箴》进奉理宗,陈述古人是如何节俭的。当时,天久不雨,臣民都很忧虑,徐元杰据《书经》之《洪范》篇中的天人感应之理,陈述古今帝王在遇到灾害时是如何修心养性进行反思的,并请求理宗励精图治,振兴国力。言辞非常中肯。

宋代为皇帝讲解经传史鉴特设讲席,叫经筵,自大学士、翰林侍读学士、韩林侍讲学士至崇政殿说书皆得充任讲官。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然后再由皇帝宣御论。作为崇政殿说书,徐元杰得以为理宗进讲,而且他也敢于说出别人所不敢说的话。

史弥远的侄子史嵩之,在金亡后,因反对乘机收复河南而被罢官。嘉熙三年(1239)复出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专权独断,排斥异己。淳佑四年(1244),他父亲去世,按制应当辞去官职回家守丧,理宗却下诏起复(古时官员遭父母丧,守制尚未满期而应召任职,称为“起复”)。如今,理宗诏令史嵩之继续留任,朝廷内外虽有不少人有看法,但都不敢讲话。惟因史嵩之力主和议,遭太学、武学、京学、宗学诸生数百人的强烈反对。

徐元杰适时向理宗进言: “臣前日在经筵晋侍,陛下向我提到要起复大臣史嵩之,臣奏请陛下若发诏令就太轻率了,很可能引起朝中议论。陛下自应尽陛下之礼,大臣自应尽大臣之礼。按说皇帝金口玉言,不用我这做臣下的多说,但如今读到各学诸生们的上疏,真令人感叹不已。况且大臣读圣贤之书,畏天命,畏人言。家中有人去世,理应去官服丧致哀,期满后方可任职,这在礼法上是有规定的。臣认为何至于忽略了守丧之大事而轻率地发出诏令引得舆论四起呢?前日早朝时陛下就下达了诏令,士论慷慨激昂,因为陛下是四海纲常之主,而大臣又是捍卫这些纲常的人。自从听说大臣史嵩之守丧未满而下起复之命,虽然尚不知道他是否去就职,但是凡有父母之心者对此莫不失声痛哭。这怎么可以呢?人心乃天理,谁没有呢?如果这件事议论太大,连邻国都会知道而影响我朝的声誉呀! 如果这样,陛下不后悔吗?大臣能忍心这样吗?臣所讲都是忠言,怎么敢胡言乱语呢?实在是为了陛下爱惜黎民百姓,为大臣爱惜名节而已。”

徐元杰的上疏为朝野所传诵。理宗亦观察到他的确是有忠亮之心。每当他很从容地调查天下事后,在经筵之上就更加重申前议。不久,理宗夜降御笔,使起复之命得以终止。而史嵩之也因为公论所不容,闲居13年之久,直到宝祐四年(1256)才授观文殿大学士。

通过这次上疏,徐元杰帮助了太学生及诸生,双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三、官运亨通暴疾而终



从此以后,徐元杰可算得上官运亨通,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升迁极快。兼右司郎官,拜太常少卿,兼给事中,国子祭酒,权中书舍人。徐元杰成为朝中位高权重的大官。

不出一年,史嵩之因父丧去官,理宗便以范钟、杜范为左、右丞相。在范上任后,朝中开始继续讨论军国大事。徐元杰为此连连上疏,前后不下数十次,而且所言皆朝廷大政,以及边疆的军事防范等大计。据记,每当他写至涉及宗社隐忧之处时,经常搁笔痛哭失声,写就随即毁掉,这些事连他最亲近的子弟也不知道。

淳祐五年(1245)六月初,轮到徐元杰侍立,但忽来报说他得了急症,不能上朝。理宗特拜他为工部侍郎。当夜四更,徐元杰便去世了。徐元杰去世的前一日,他去谒见丞相范钟后,又折到简察院刘应起处,商量明日所奏之事。谁知,到了黄昏时,他忽然发起高烧来,心境烦躁,手指脚趾忽然暴裂,以致死去,年52岁。

徐元杰暴病而死,在朝野中引起极大震动。朝中大臣及三学诸生前往凭吊,见其死状,面面相顾,大为惊骇,不由落下泪来。理宗听到徐元杰去世的讣闻后,十分震惊地说: “徐元杰前日尚侍立朕身旁,没有听说他有什么病呀,怎么就这么快死掉了呢?”并立即派内廷官前去询问情况,赠银200两、绢200匹。

徐元杰的猝死,的确是个疑问。太学诸生伏于宫门联袂上奏,说徐元杰肯定是被人毒死的,并且说: “过去有些小人想谋害君子,不过使之自死于蛮荒之地,而今蛮荒瘴雨之地不在岭南,而在陛下之朝廷。望陛下奋发睿断,大明典刑。”三学诸生相继上奏章为徐元杰讼冤,还合写了一首词《沁园春·挽徐元杰》,以示追悼:

三学上书,冤乎天哉,哲人已萎。自纲常一疏,为时太息,典刑诸老,尽力扶持。方哭南,继伤右,死到先生事可知。伤心处,笑寒梅冷落。血泪淋漓。

人心公论难欺。愿君父,明明悟此机。昔九龄疏谏,禄山必叛,更生累奏,王氏为危。变起范阳,祸成新室,说著当年人噬脐。君知否,但皇天祚宋,此事无之。


三学诸生为徐元杰之死鸣冤叫屈。谏官将他们的申诉汇集起来上奏,负责掌管太学的监学官也与谏官一道将此事提交到御前。于是,理宗降旨临安府(今浙江杭州),逮捕怀疑对象医生孙志宁,并对他进行审问,后又押往负责详断各种奏报案件复审定罪的大理寺继续审理。理宗下诏,令殿中侍御史郑寀监督此案,并张出告示募集告发者,可得赏银10万钱,并给九品官。徐元杰的儿子徐直谅、徐直方亦请求朝廷迅速查清死因。

由于皇帝亲自过问徐元杰之死一案,大理寺进行了审理调查。最后大理寺正黄涛却宣布结果说,徐元杰不是被人毒害的,而是中暑而死。徐直谅、徐直方不服,认为这一结论有误,乞请理宗斩杀昏官黄涛以谢先臣父亲徐元杰。

然而,徐元杰一案最终毫无结果。海内人士对这样一位正直敢言的朝中大臣死得不明不白而深感悲伤,理宗也悼念不已,赐给徐元杰家官田500亩、钱5000缗作为恤典,赐谥号为忠愍。

总之,徐元杰的猝死为历史之谜。

四、诗词成就



徐元杰一生勤于笔耕,景定二年(1261),其子徐直谅将其作品辑刻为《埜集》12卷。

徐元杰的诗,独具一格,是宋代著名诗人之一。所作诗赋,曾被收入各类诗选,为后人传诵。人们最熟悉的,恐怕要算他的《湖上》: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其中,“夕阳箫鼓”一词被很多文人引用。

不仅如此,徐元杰的词也写得极佳。其《满江红·以梅花柬铅山宰》被收入《全宋词》第4册中:

似玉仙人,三载相见,西湖清容。不碎、一团和气,只伊消得。雪里水中霜态度,腊前冬后春消息。看帘垂、清画一张琴,中间著。

寒谷里,轻回脚。魁手段,堪描摸。唤东风吹上,兰台芸阁。只怕傅岩香不断,摩挲商鼎羹频作。管一番滋味一番新,今如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