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关于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论述

老子关于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论述

1.人法天地自然的修养思想

人法天地自然的修身思想,不仅是道家的主张,儒家等也提出类似的看法。《易经》就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受天地、自然、社会规律的制约,人类的自由是相对的,人要幸福健康地生活发展,必然要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人为万物之灵”,必须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因为它生存不为自己),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生存(自己置身度外,反而能生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正因为不自私,反而成其私。大公无私,谦居人后,才能受到人们的拥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安处众人不喜欢的地方,接近于道)。居善地(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心善渊(心像水那样深沉),与善仁(待人仁慈),言善信(语言要像水那样真诚),正(政)善治(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善于治国理政),事善能(办事要尽一切努力),动善时(行动要善于把握时机)。夫唯不争,故无尤(像水那样不与物争不犯错误)。”(第八章)在这一章中,老子以水做比喻,教导人们要像水一样谦恭卑下。水是最善的,它利万物,生命起源于水,不与他物相争,往低处流以利万物,脏东西都用水洗,处众人之所恶,水几乎接近于道。心要像水那样深情平静,交往要讲仁义,说话要讲信用,为国家办事要努力到最大的成功,行动要合时宜,我们应从水的美好品质中,学习如何为人处世。

我们要从日常事理中学习修身,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第九章)从一般事理中学习如何树立正确的得失观、财富观、功业观、进退观、谦逊观。

2.少私寡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私欲)得

“少私寡欲”(第十九章),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足之足长足矣”(第四十六章)。老子看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贪得无厌,因而提出了这些忠告。私有观念产生于私有制社会,各为其己,各私其私,这是一切社会矛盾和斗争产生的根源,也是一切丑恶社会现象产生的土壤,这里讲的“少私寡欲”是指贪欲,纵欲,损人利己,危害社会之欲。个人享受要知足,要适度,我们为人民社会大众谋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自己的物质生活追求应知足适度。

老子深刻揭露统治者的腐朽生活,“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吃败胃口);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珍奇异货,使人产生偷、贪、抢等)”(第十二章)。五色、五音、五味等不是指高雅音乐、美景、佳味,而是指反动统治阶级腐朽低级生活的那种令人目盲、耳聋、发狂欲醉的低级文化娱乐生活。

他们的吃、穿、住、用,无不追求其极,自私、贪婪、腐朽、愚昧,达到疯狂的极点,他们不仅自己腐朽,而且败坏整个社会风气,危害社会。老子提倡“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东西,提倡“知足者富……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老子提倡高尚的人格品德,轻物欲重节操的高尚精神境界,他认为人死后人们长久怀念者为寿。

老子说:“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一个人不要聚敛财富,物质生活要知足,知足不会失掉作为人的尊严而受到屈辱,什么事情,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

3.“三宝”“二美”,遵道的做人处事原则

老子在做人修养方面提出“三宝”“二美”,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宽容慈爱,所以能勇敢,夫慈,以战则胜)。俭,故能广(啬俭,所以能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不争强好胜,强出风头,故能得到人们的尊重与支持)。”(第六十七章)慈,就是宽容慈爱同情,这是人类友爱相处的基本原则,慈也是柔的意思,“守柔曰强”(第五十二章)。俭,是指节约、俭朴、收敛、克制的意思,“治人事天莫若啬”(第五十九章),俭,既指节约物力财力,又指聚集精神,积蓄力量,不奢靡等。不敢为天下先,绝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谦虚处下,努力作为,埋头苦干,自尊自强,不炫耀,不逞强,故能为其长。慈,故能勇,战胜一切;俭,故能广,包容一切,“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

何谓“二美”, “美言(诚实之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第六十二章)。我们为人处世,出言要与人为善,行为要正当,爱护人,关心人,对人美言美行。美好的语言,可以得到人们的尊敬,正当的行为,可以得到人们的赞许。

老子总结出懂得“道”的人的做人原则,他说:“古之善为道者(古之懂得道的人),微妙玄通(细致深远通达),深不可识(深刻到一般人很难理解)。夫唯不可识(正因为一般人难于理解),故强为容(所以勉强为之描述)。豫兮,若冬涉川(为人谨言慎行,像冬天涉冰过河);犹兮,若畏四邻(反复思虑,如防周边有人来犯);俨兮,若其客(恭敬严肃如作客);涣兮,若冰之将释(庄重大方,像缓缓解冻流淌的冰水);敦兮,若其朴(敦厚像未加工的素材);旷兮,若其谷(胸怀宽广像山谷);混兮,若其浊(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孰能浊以止,静之以徐清(谁能使浊停止,安静下来就会澄清)。孰能安以久(谁能长久保持安定),动之以徐生(变动起来,就慢慢打破安静)。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道的人不自满)。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正因为不自满,才能取得新成功)。”(第十五章)

老子通过对行道者描述,向我们展示了做人处世的深刻智慧,做人要做到“三宝”“二美”,谨慎小心,提高警觉,以防意外,要庄重宽厚包容,厚道实在,要从容冷静,心胸开阔,不自满,因而能够取得新的成功。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第六十二章),对于不善的人,不歧视,不抛弃,使之从善。“大小多少,抱怨以德”(第六十三章),不管别人对我有多少恩怨,都能抱怨以德,不计较,不报复,仍报之以德,这是何等宽广的胸怀。

4.宠辱若惊,贵大患在身

“宠辱若惊,贵大患在身。”人们受到荣宠和受到耻辱都心神不安,把失掉虚荣看得像失掉身体一样的大患。“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别人对你宠爱时总是他在上,你在下,是别人加恩于你,受宠不安,失宠也不安,这就没有自尊自重,失去独立尊严。“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十三章)“大患”主要是指失宠受辱,“有身”是指把自身和荣辱看得同等重要,所以有“大患”。如果把荣辱看成是身外物,自身和荣辱没有关系,这就没有“大患”了。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只有以自尊自重自爱的态度为天下人着想办事,不受荣辱影响,才可以把治理天下的大任委托给他;只有自尊自爱、最乐意为天下人着想的人,不计名利的人,才可以把治天下的重任托付给他。

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对于宠辱,无动于衷,宁静欣赏庭前花开花落;对于升迁得失,静观天上浮云随风聚散,把宠辱看作身外物,一心一意为社会大众服务。自尊、自爱、自强,对荣辱恩宠看得就像花开花落,云聚云散一样平淡恬静,只顾公益,不计个人得失,这才是最好的美德。

人要自尊自重,淡泊名利,保持个人节操。“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遵守正道,为天下楷模)。不自见(主观)故明;不自是(自以为是)故彰(是非昭彰);不自伐(自夸)故有功;不自矜(自高自大)故长(受到人们尊重支持)。”(第二十二章)“企者(踮起脚跟)不立,跨者不行,自见(主观)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非不清),自伐者(骄傲)无功,自矜者(自以为是)不长(不受人尊敬)。”(第二十四章)

老子指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第三十三章)“知不知(知道自己还有许多未知的),尚(明智)矣;不知知(不知强为知),病也(错误)。”老子还要求人们善于识别真伪,“信言不美(老实话不好听),美言(花言巧语)不信,病也(错误)。善者不辩(夸夸其谈),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卖弄),博者不智”(第八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