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明德”
“在明明德,在亲民”, “明德”首先要“亲民”,就是亲近爱护人民,也有人认为“新民”指使人民的思想道德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革除旧的落后的思想道德观念,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思想道德观念,这两种解释皆可取。“德”的目标是亲民爱民,新民教民,使人民的思想道德观念与时俱进,达到新的更高的境界,达到“知止于至善”(最完美境界)。
“明德”一是指崇高光明的道德思想修养;二是指人人身体力行,由明白崇高信仰并躬行这种明德,使之成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克明俊德,皆自明也”(《大学》),能够践行高尚的明德,对于其余的是非善恶也就明白了。
何谓“明德”? “为人君(领导者),止(能够)于仁;为人臣,止于敬(敬善职守);为人子,止于孝;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这几句高度概括了“明德”的基本内容,指出了个人与父母、家庭、社会、国家等关系的主要规范准则。儒家的其他著作,如《论语》《孟子》等,还指出了夫妻、兄弟、长幼等方面的道德关系规范。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这些基本关系依然存在,其关系的权利义务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人们仍面临着如何对待处理好这些关系这一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有今天的“明德”。
“明德”,从政治上就是亲民、爱民、养民、富民、教民、乐民、寿民,使人民生活安定富裕,健康快乐,这是领导者的最高理想和道德要求。“为人君,止于仁”, “为人臣,止于敬”,所有的干部、官员都应忠于职守,敬畏人民,为人民谋福祉。在家庭关系中,父母慈爱,子女孝敬,兄弟友爱,夫妻亲爱,社会上讲诚信,尊老敬贤,扶贫济困,大家都做到这些要求,社会丑恶现象就会大大减少,社会就和谐了。同时,还必须有新的道德规范要求、示范教育与奖惩等道德、行政与法律措施,不然,“明德”也很难实现。
《论语》中对《大学》提出的“明德”还有许多论述:“子谓子产曰: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孔子在回答什么是仁时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
从个人来讲,“明德”必须正心诚意,行为信义,不自欺欺人,表里一致“所谓诚意者,毋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这样的明德,要求是很高的,要诚意,勿自欺,心中无损人害公之意,“慎其独”,就是坚定的原则性与高度的自觉性的统一,严于自律。在众目睽睽之下或有人知道的情况下不干坏事是容易做到的,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能严于律己,一般人就不容易做到了。20世纪60年代“大庆人”坚持“三个一样”的自觉要求,是很值得继续提倡的。《大学》警告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隐藏再深的坏事丑事,终究会暴露的,只能隐瞒于一时,不能包藏于万世,一切贪腐败德之人,终究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富润屋,德润身”, 《大学》教导人们要正确认识品德修养与财富占有关系,金玉满堂,润屋而已,修德才能润身,道德节操高洁,身心健康才是根本。“仁者以财发身(物质条件好了,更要加强道德修养),不仁者以身发财(亡命贪财)。”(《大学》)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增其过,祸生于贪欲,福生于自律。
“明德”不是抽象的,它表现在许多方面。“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这里讲了修养“明德”的内容和修养“明德”的目标与途径。
这种明德的最高目标是“平天下”,起点是“格物致知”。古人常说,人生的目的是修、齐、治、平。修身不是空洞说教,也不是坐而苦思空想,应接触认识世界,应亲身参加变革自然和社会的学习实践活动,应总结、比较、认知、躬行,修养明德是一个长期学习、实践、总结的过程。
修养“明德”当然要从实际出发,立足现实,学习践行当代先进的思想道德规范,同时继承优秀的历史道德文化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思想道德文化,还要不断批判各种腐朽落后的道德文化,破然后才能立。
道德建设是长期的历史任务,但又具有紧迫性与现实性。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促进其自觉性,所谓“致知而后诚意”自觉认知践行。诚意而后心正,心中树立正确的观念与信念。心正而后身修,观念正确,认识坚定,身体力行。
实现“明德”必须正面宣传教育示范。道德与法律不同,法律依靠强力推行,道德靠自律和社会舆论监督来维持,但对严重的道德败坏者,应公开揭露,舆论批评谴责教育,触犯刑律者,应绳之以法。推行“明德”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社会领导层应率先垂范,这是无声的巨大力量。“君子之德风,小人(广大人民)之德草。”(《论语·颜渊》)“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而事不终者也。”(《大学》)思想道德滑坡,问题在基层,根源主要在社会上层,全社会领导层示范,社会风气才会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