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地理文化·杜甫草堂

中华传统文化·地理文化·杜甫草堂

唐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在四川省成都市西南部浣花溪畔。安史之乱后杜甫由同谷到四川成都投靠严武时,濒浣花溪筑茅屋而居,历时近四年,作诗240余首,最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即作于此地。原宅已圮,宋元丰年间于旧址立祠,明弘治十三年(1500)及清嘉庆十六年(1811)两次修建后,大体奠定了今日规模。主要建筑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及亭榭等,诗史堂两侧为陈列室,环以四廊与大廨相连,布局紧凑,相互呼应,幽雅别致,占地约300亩。园内翠竹楠林,梅园桂花,荷池水榭,小溪曲桥,溶园林与祠堂建筑于一体,独具一格,使诗人故宅,增添无限诗情画意。每当农历正月初七,俗称“人日”,游人前来赏梅凭吊者络绎不绝,为当地韵事。旁有草堂寺、冀国夫人祠等古迹。新中国成立后,已辟为杜甫纪念馆,收藏历代杜诗版本和杜甫石刻像等有关文物,现已改为杜甫草堂博物馆,是国内杜甫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此外在甘肃成县城东北5公里的凤凰山下飞龙峡口右侧,也有杜甫草堂遗址一处。唐乾元二年(759)杜甫自秦州到同谷(今成县),在飞龙峡口“修茅茨容身”,即指此。草堂始建于宋,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重修。南北宽约20米,东西长约10米,现存大门内左右厢房,二门内大殿三间,旧有杜甫塑像,早毁。堂内存历代古碑,古柏森森,环境幽雅。堂后有凤凰台、秀才峰等风景点,杜甫《凤凰台》、《发同谷县》等诗作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