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医药文化·脏腑学说
古称“藏象”。是阐明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内脏和全身组织、器官之间的各种联系的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时期。当时成书的著名医学文献《内经》,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脏腑生理功能的相互关系,形成较完整的脏腑学说,认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此后,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经过许多著名医学家不断补正,不断完善,遂成一完整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为:①说明脏器组织的分工及其作用,如将内脏区分为“五藏”与“六腑”,五藏以藏精气为主,六腑以传化物为主等。②脏腑之间有表里配合关系。如肝配合胆,肾配合膀胱等。③阐述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和特性。如肺主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以宣通、肃降为顺,能通调水道等。④论证脏器组织的病理变化。如肝病则胁下满痛,膀胱气化失常则小便不利等。脏腑学说,着重整体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中国医学基础理论之一,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