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学·方志学专题研究综述·有关方志的研究

方志学·方志学专题研究综述·有关方志的研究

1.方志的概念

关于方志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随着方志内容的发展和变化,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张铣称方志是“四方物土所记录者”,刘知几称为“郡书”,司马光称为 “博物之书”,章学诚称为 “一方之全史”。近代,方志即地方史的说法较盛行。李泰棻说:“志即史。如某省志,即某省史;而某县志,即某县史也。”今天,方志定义的不同说法就更多了,如说方志“为一地古今总览”(黄苇《方志论集》),“是以行政单位为范围进行分门别类的综合记录”(朱士嘉《地方志的起源、特征及其史料价值》),“是以行政地区为主的历史书”(傅振伦《地方志漫话》),“是记述一个地方或某一行政地区的情况(自然环境、社会现象及建置沿革等)和资料的书籍”(林衍经《方志学综论》),“是记载一定地区(或行政区划)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 (来新夏《方志学概论》),“是以地命名、以地域为范围,分类记述该地区内一定时期事物的记录”(刘光禄《中国方志学概要》),“是一种地方百科全书”(朱士嘉《谈谈地方志中的几个问题》),“是地情大全资料书”(刘伯伦《方志多义》)等等。这些定义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强调了方志的综合性和地域性,但对方志究竟是史书,是资料汇编,是综合著述,是百科全书,还没有获得统一的认识。

2.方志的基本特征

是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普遍认为,记述范围的区域性、内容上的广泛性(或称综合性、全面性)、取材上的资料性、编纂工作上的连续性是方志的基本特征。不少人还把可靠性归入其中。对此,有人提出质疑,认为“旧志中虽然包含着大量的可贵史料,但并不能说方志中的资料都可靠、真实”(仓修良《方志学通论》)。其他诸说还有:①鲜明的时代性(同上书),认为方志如不能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和意义; ②史鉴性(林衍经《方志学综论》),认为方志历来就有史鉴经世、惩恶劝善的作用;③体系性(同上书),表现为综合志书的纵向和专志的横向之间的结合; ④笔法上的扬善隐恶(刘光禄《中国方志学概要》),只有少数志书,如康海《武功县志》,学用史家法度,有褒有贬。这些见解只是一家之言,方志界尚有不同看法。

3.方志的类型

普遍认为,以“地方行政区划和记事范围作为区分标准,较为妥当”(刘光禄《中国方志学概要》),因为方志本身就是以行政区划或地域为单位编修的。不过,志家在具体划分方志类别时,看法不尽相同。清储元升说:“地志有四: 曰一统志,曰镇志,曰府志,曰县志。” (《平望镇志》序) 章学诚《方志辨体》也谈到了对于省、府、州、县志的区分界限。傅振伦《中国方志学通论》将方志分为八目; 洪焕春《浙江地方志考录》分为十目; 陈光贻 《方志的种类》分为十二目,后又扩充为十四目。各种分法一般都包括了一统志、省志、府县志、乡镇志、专志和杂志。不同的是,或将省志再分成总志、通志;或府、县志单列;或将专志、杂志合并成一类。其他的划分类型的方法还有: ①从纪事年代上区别,分为 “通纪”和“断代”;②从志书的编者和志书的性质上区分,如章学诚认为,方志“有文人之书,有学人之书,有辞人之书,有说家之书,有史家之书”(《报广济黄大尹论修志书》);③从撰写形式上区分,分为著述体和编纂体;④划分为行政区域志、综合志、专志、综合性专志四大类(见金伯欣《方志学科属性问题的初步探讨》)。此外,谭其骧先生还认为,要把总志和方志分清楚,“凡是以全国为记载对象的,那就不能叫地方志”(《地方志与总志及历代地方行政区划》)。

4.方志的性质

古往今来,对方志性质的认识,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古代就有方志是地理书和历史书两种说法和争论。近代又形成了第三种意见,认为方志兼有史、地的特性。傅振伦说:“方志为记述一域地理及史事之书。”(《中国方志学通论》)黎锦熙也认为方志是“史地两性,兼而有之”,既是“地志之历史化”,又是“历史之地志化”(《方志今议》)。八十年代以来,有关方志性质的讨论十分热烈,新观点概括有以下几点:①方志的内容广泛全面,包吞千有,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部门,是“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参见朱士嘉 《谈谈地方志中的几个问题》); ②方志就是系统搜集与综合反映政区内与行政管理有关的各种情况,作为资政决策的依据,因此,“它和行政管理学一样是一门政治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参见于希贤《试论中国方志学的一些基本问题》);③方志是地情信息资料集。作为一方信息全书的方志应从历史学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地方信息学(参见刘伯伦《方志与信息》)。此外,还有人认为,方志的性质与其学科属性不能混为一谈。前者是其自身的性质,后者指其系统性。就其系统性来说,方志属于广义的历史学范畴;而就其自身的性质,方志是“资料性著述” (参见 《方志性质概念的含义》)。

5.方志的功用

有人认为,方志学是阶级性极为鲜明的学科,在涉及旧方志时,应把方志在当时的作用和在现实中的作用分开讨论。史继忠《方志浅谈》中,把旧方志的内容、功用开列了十点:一、巨细无遗,以为国史要删;二、周知利害,以立一代纲纪;三、详审山川,以决攻守之略; 四、备载方物,以筹国计民生;五、登列丁亩,以定一方赋税;六、博采风情,以利因地制宜;七、考核典章,以知政治兴坏;八、著录政绩,以察官吏贤否;九、彰善瘅恶,以禅社会风教;十、广征诗文,以见文化升降。林衍经《方志学综论》将这十点归纳为三方面的作用:“资政”的作用;宣扬封建礼教的作用;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作用。旧方志对现实的作用,许多人认为它是我国科学文化资料的宝库,史料价值大,能够起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发展旅游事业和繁荣文学创作服务的作用。综论新、旧方志,普遍以为 “资治”、“教育”、“存史”概括了我国志书的功用,但三者谁为主,谁为从,方志学界还有着很大的分歧,有的甚至认为凡史书都有这三大功能,并不能反映方志的特殊性。

6.史志关系

史志关系是方志界一直在争论的重大问题,概括起来有三种说法:一是史志同一说;二是史志不同说;三是史志辩证统一说。目前,人们十分注重探讨两者之间具体的区别和联系,反映了研究水平的深入。史念海在《论方志中的史与志的关系》一文里,从章学诚和戴震关于史与志的争论中阐明了研究史志关系的方法,认为应“由方志的源流演变探索史与志的关系”,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认同。关于史志相通之处,有人认为,方志起源于史,又依史而存。方志不但促进了历史研究,而且与历史研究有共同的对象、目的和治学要求(参见林清澄《试论志与史的关系》);有人特别强调了宋元以后方志在编纂宗旨、编纂原则、编纂方法、内容体例、记事行文直至它的特征、作用等方面与史书的相通之处,认为“无不体现着明显的 ‘历史著述’” (参见来新夏《方志学概要》)。也有许多人从体裁上研究史志关系,认为“志体”源于“史体”,志书中采用的序、记、志、传、图、表、录等都反映了史书的特点。还有人认为,志与史不但一脉相通,而且相互为用:志为史之要删,史为志之约取;志为史之积,史为志之成,两者互为表里。关于史志区别之处,许多人不同意史志有共同研究对象的提法,也不同意片面强调史志在宋元之后的相通之处以抹杀志书与地理书之间的传承关系。《中国方志学概要》、《方志学概论》、《中国方志学》、《方志丛谈》、《地方史志不可偏废,旧志资料不可轻信》等论著中对史志区别都加以论述,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①从记述的范围和内容上看,史书主要记述人类社会现象;而志书除此之外,还兼记自然现象,比史书更加全面、广泛;②从记述时间上看,史记过去,志记现状; ③在取材上有详略精粗的不同,志贵详细,史存大体;④取材方法不同,史书主要依靠史料,志书主要依靠调查研究。史书可由少数人完成,而志书要依靠各行各业通力合作;⑤从体例上看有主纵、主横的不同,史体往往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中心线索,纵向深入,而志体则并列门类,无轻重之分;⑥在写作方法上,史记善恶,志重褒扬。此外,方志界在志书能否容纳“史体”的问题上也存在着争论。近年来,“志经史纬”说、“史志合一”论较为盛行。

7.方志的美学观

美学观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在发扬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阶级性问题上,如何把握美与丑?有人认为,正因为存在着美学上的阶级性,在分析材料时才应当分清主流和支流,避免使美被丑所掩盖。也有人认为,是否真正把握住美,在于是否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只有真真实实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才是真正的美,采取左右偏离的态度,是对历史的歪曲,是丑的表现;②在发扬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问题上,应该把握内在与外表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创造新方志的形质美;③提高编修者本身的美学修养。《琐谈方志编修中的美学观》、《试论新编方志的形质美》、《文史美学观异议》等文章都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8.方志的发展前景

在方志界对方志的作用和重要性津津乐道的同时,许多人却对方志的发展前景产生了危机感,原因有四: 一是世界性信息革命和电脑的广泛应用促使资料信息化和情报化,快速提供信息成为社会普遍的要求。年鉴、省市县情、概况等应运而生,几十年一修的地方志似乎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了;其次,在经商大潮的冲击下,“科技热”日益降温,信息资料又出现了贬值和浪费的现象;再次,唯上唯书、政治挂帅束缚了方志的手脚,影响了“信史”的形象;最后,修志人员的任务观念和临时观点影响了方志的质量和理论研究的深度(参见郑正西《方志学贫困探源》)。为此,方志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许多人认为,继续保持和发扬方志的全面、系统、综合反映一方之全貌的优点,就可以迎接挑战。但也有人认为,方志要发展,必须卸下大而全的包袱,轻装前进。还有人从以企养志、方志商品化的角度对方志如何生存提出了建议。关于方志发展前景的预测主要有:①逐步实现地方志与地方通史的合流,并在编排上向“百科条目”化发展;②专门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以专门志为主,区域志为辅,总志变成地方情况的综合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