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学
我国的金石学,经过汉唐以来的资料积累和初步对金石资料的认识与理解,终于在宋代形成了专门的学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五代大混乱和伦理破坏殆尽情况下建立的北宋王朝,迫切需要维护统治秩序,恢复礼制,奖励经学。这是金石学兴起的政治原因”(夏超雄:《宋代金石学的主要贡献及其兴起的原因》,《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一些金石学家鼓吹“圣人制器尚象,载道垂戒,寓不传之妙于器用之间,以遗后人”。“发明圣人奥义微旨于数千百载之后”,“闻一器捐千金不少靳,既得,欹磨探考,稽征《诗》、《书》、百氏,审禘若符契乃已”(《籀史》)。宋代金石学的形成,正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此外,北宋时期“城市经济的繁盛,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文化传播手段的普遍应用,则为金石学的发展准备了物质条件”(夏超雄:《宋代金石学的主要贡献及其兴起的原因》)。城市的繁荣和商业的发达,使金石拓本和文物参加了商品交换,具有了商品价值。荐福寺有欧阳询所书的名碑一通,“墨本值千金”。曾有人一下子就“具纸墨打千本,使售之京师”(僧惠洪:《冷斋夜话》)。宋代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二十一岁还是太学生时,为了在大相国寺“市碑文”,不惜质衣,“取半千钱”(《金石录》后序)。拓本成为商品,扩大了金石资料的流传范围,从而使研究者更为增多。与此同时,金石文物也成为商品。《石林避暑录话》卷三载,“宣和间内府尚古器。士大夫家所藏三代秦汉遗物,无敢隐者,悉献于上。而好事者复争寻求,不较重价,一器有值千缗者。利之所趋,人竞搜剔山泽,发掘冢墓,无所不至。往往数千载之藏,一旦皆见,不可胜数也”,又诱发了盗墓之风的炽盛。金石文物的不断出土,竞相为公家(内府)和私人所搜购收藏。据《考古图》和《续考古图》等书所列公私收藏金石文物者,“共计七十处,除重复五处外,尚有六十五处,除政府及寺院五处外,私人收藏者有六十家” (参阅卫聚贤: 《中国考古学史》,第69—76页)。公私收藏金石文物的盛行,为宋代金石学的研究提供了大批第一手的珍贵资料。宋代的金石学者,在“礼家,明其制度。小学,考其文字。谱谍,次其世谥”(《公是集》卷三十六),“或探其制作之原,以补经传之阙亡,正诸儒之谬误”(《考古图》序)的原则指导下,出版了一批专门的金石著作,这是和宋以前的金石学“蕴酿时期”所根本区别的。宋代出版的一批金石著作,代表了宋代金石学的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