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统—理想“中国论”·大同世界—道统之社会观

一儒家道统—理想“中国论”·大同世界—道统之社会观

儒学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革的产物。当时,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应当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其政治原则、经济策略和文化方针是什么? 如何实现理想社会? 怎样看待民众? 怎样看待君王? 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等等。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敏锐地抓住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继承了华夏古帝王“一天下”、“平四海”的社会理想,总结了尧舜以来历代圣君贤主的治国经验,大力发展了周公的裕民政治思想,提出了以重民、爱民、富民、教民为核心的仁政德治思想。这一思想经孟子发扬光大,荀子整理改造,董仲舒进一步加以理论化、体系化,到汉代正式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国社会近两千年。

儒家追求的理想社会,是《礼记·礼运篇》中所描绘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乎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这种“大同世界”的特点是人人相爱,天下为公;任用贤能,人尽其才;社会安定,各得其所。诚如梁启超所说:“孔学之大同太平,……其所谓天下者非真天下,而其理想固以全世界为鹄也。”(《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三册,《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这种建立在和平主义、伦理主义基础上的世界主义理想,虽然只是一个幻想,然而却是合乎理性的、美好善良的。它是进步思想家所编织的一只光彩耀目的花环,反映了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社会进步的期待和渴望,具有鼓舞人们的信心和斗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积极作用。《礼运篇》的作者也认识到,这一理想与现实社会有着巨大的差距:“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所以,必须以礼义为纪,正君臣,笃父子,睦兄弟,和夫妇,设立田里制度,“以贤勇智,以功为己”,……为实现从“小康”到“大同”的过渡而努力奋斗。儒家的理想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具有如下一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