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文化·汉文化的传播与东北文学的发展·辽、金时期的东北文学

东北文化·汉文化的传播与东北文学的发展·辽、金时期的东北文学

辽、金时期东北社会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兴起于辽河上游和白山黑水地区的契丹、女真民族首先统一了东北地区,进而建立统治我国北方的封建王朝。东北的东、北、西部地区首次纳入封建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并与东北南部形成完整的行政和地理上的东北概念。东北民族在南下西进过程中不断接受和吸收中原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中原汉族人民也开始陆续迁徙到东北南部和中、北部腹地地区。在北方统一的条件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充分,从而加速了东北经济的全面开发和各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促进了东北民族文学艺术的繁荣,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契丹贵族的诗文创作

辽代统治者为了适应统治广大北方地区各族人民的政治需要,十分重视对契丹贵族进行包括汉族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儒家政治思想在内的汉文化教育。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提倡,宋朝的一些政治家、文学家的章疏文集在辽朝境内被大量翻刻,广泛流传。苏辄曾以“贺辽国信使”身份出使辽朝,在途中“逢见胡人问大苏(指苏辄哥哥苏轼)”,说明包括苏轼在内的宋朝著名文学家和他们的作品已经深为契丹等辽朝境内的各族人民所熟悉和喜爱。在这种风气熏陶下,契丹贵族中涌现出一大批精通辽汉文章、能诗善画的优秀人才,其中包括皇帝宗室和后妃在内,见于记载的就有辽圣宗、辽兴宗、辽道宗、耶律国留、耶律庶成、耶律韩留、耶律良、耶律孟简、耶律倍、耶律隆先、耶律资忠、耶律富鲁、萧观音、萧瑟瑟等多人。他们中很多人都能同时使用本民族文字(契丹文)和汉文做文章和诗赋,可惜这些用契丹文创作的东北民族文学的珍贵财富都没能保存下来,汉语言文学的创作至今尚能见到的也不多,主要是辽代皇室和后妃的诗文作品。

辽圣宗耶律隆绪(971—1031)是辽景宗长子,母睿智皇后萧氏。乾亨四年(982)即位,在位五十年。他是辽代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十岁能诗,晓音律,好绘画。他创作的乐曲就有百余首,与群臣宴饮时常常通宵达旦,酒酣之时,亲自离席歌舞助兴。又喜吟诗,自称“乐天(白居易号)诗集是吾师”,曾以契丹字译白居易的《讽谏集》,可见他具有很高的汉语文和契丹文的文学素养。他的诗作多已散佚,流传至今的只有《传国玺》一首:



一时制美宝,千载助兴王。

中原既失守,此宝归北方。

子孙皆慎守,世业当永昌。



辽兴宗耶律宗真也善于作诗,他通音律,善丹青,颇有些拓落高旷、放荡不羁的艺术家气质。 他曾在一天之内获三十六头熊,并以《日射三十六熊赋》为题试进士。每逢召见宋使、皇亲贵戚生日、生子,都要赋诗相赠。但能代表契丹贵族的诗文创作水平的当为辽道宗耶律洪基的《题李俨黄菊赋》。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了这首诗的创作过程:“辽相李俨作《黄菊赋》,献其主耶律洪基。洪基作诗题其后以赐之。”可见,这首诗是耶律洪基读过李俨《黄菊赋》后写的一篇唱和之作。全诗如下:



昨日得卿黄菊赋,碎翦金英填作句。

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



可见李俨的《黄菊赋》是一首含英咀华、令人赏心悦目的上乘佳作,它恒久的魅力胜似馨香的菊花,是肃杀的秋风也不能摧败的。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辽代还出现了不少契丹女才子、女诗人,其中有辽道宗皇后萧观音、天祚帝文妃萧瑟瑟、太师适鲁的妹妹耶律长哥以及名不见于史籍的秦晋国妃等。萧观音是辽朝著名的女才子,她是辽兴宗朝北院枢密使萧孝惠的女儿,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皇后。她姿容美丽,举止端庄,酷似佛教中观音菩萨的造型,因而得小名为观音。观音从小就喜爱文学,善于谈论,自制歌诗,演奏琵琶,是个名符其实的才女。她一生创作的诗词很多,流传到今天的有《伏虎林应制》《君臣同志华夷同风应制》《回心愿》《怀古》《绝命词》等。清人徐评论她的诗文“有唐人遗意”。

萧观音才思敏捷,抒情能各尽其意,《伏虎林应制》就是她随道宗皇帝到伏虎林秋猎时应命而做的一篇即兴之作:



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

灵怪大千俱破胆,哪叫猛虎不投降。



南邦指北宋,鸭绿江喻高丽。辽朝建立后,南侵赵宋,迫使宋朝与之签订澶渊之盟,东征高丽,高丽向辽称臣纳贡。这首诗虽然文字朴实无华,气势却很宏伟,颂扬了辽代的武功之盛,充分迎合了道宗皇帝的心意。而在《回心愿》十首词中,诗人的风格却是迥然一变:

扫深殿,闭久金铺暗。

游丝络网尘作堆,积岁青苔厚阶面。

扫深殿,待君宴……

诗情凄婉,词藻华丽,抒发了她遭到冷落后的幽怨之情,盼望道宗有朝一日能够回心转意,重归于好。

萧观音因为进谏皇帝,遭到道宗的疏远。而朝中奸党阴谋构害太子的政治斗争,最终导致了一场萧观音被诬陷致死的宫闱悲剧。临死前,她在口赋《绝命词》中写道:“……乘阳德兮天飞。岂祸生兮无朕,蒙秽恶兮宫闱。将剖心兮自陈…呼天地兮惨悴,恨古今兮安极。知吾生兮必死,又焉爱兮旦夕。”哀婉凄楚,表达了诗人蒙受不白沉冤的悲怆心情。

(2) 金代东北的文学成就

金朝是由女真贵族建立的统一中国北方地区的封建政权。金统治时期,东北经济文化较之辽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金建国初期,女真统治者就很重视吸收宋、辽文化成就,延揽汉族、契丹和渤海知识分子,促进了封建文化在东北的传播。金中叶以后,随着金朝政治中心的南移和大量的女真族猛安谋克户进入华北和中原,处在汉族封建生产方式和先进经济文化直接影响之下,中原、华北和东北南部的女真社会迅速实现了封建化过程。金比辽更全面地采用了中原的封建制度,设置学校,推行科举考试,这些措施都起到了促进中原文化在东北传播和女真族民族文化发展的作用。有金一代是东北文学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女真族和东北的汉族及汉化契丹族和渤海人中间都出现了一批颇有影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对繁荣东北文化和文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女真贵族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帝王和宗室的诗文创作上。如金初的完颜勖是穆宗盈哥的第五子,他自幼好读书,有俊才,举止温文尔雅,被誉为女真“小秀才”。完颜勖通晓汉字、契丹文,擅长诗赋,文笔流畅,他奉命撰写的金初历史史籍《祖宗实录》三卷,《太祖实录》二十卷,采摭遗言旧事,治史态度非常严谨。他曾随金熙宗打猎,熙宗三日内连射五只猛虎,完颜勖当即挥毫献上《东狩射虎赋》,备受熙宗皇帝的推重。金世宗称赞他“谏表诗甚有典则”,是女真族中有名的学者和诗人。金世宗完颜雍也是一位著名诗人和词作家。他在位期间开创了金朝的全盛局面,在历史上有“小尧舜”的美称。他还是一位女真族的教育思想家,他多次告诫子孙要不忘女真人的淳朴习俗,提倡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他在回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祭祖时,看到很久都没有人唱女真本民族的乐曲,就亲自创作了《本朝乐曲》,述说太祖创业的艰难和自己眷恋故都旧友的感情,他还亲自歌唱,最后激动得泣不成声。

在金朝的女真贵族中,文学成就最高的还是海陵王完颜亮。完颜亮(1122—1161),女真名迪古乃,天辅六年(1122)出生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的一户女真贵族之家。他的父亲宗干是金太祖的长子,他自己是太祖的长房孙。显赫的家庭背景使他从小就萌生了要登上皇位的要求。完颜亮是历史上颇遭非议的君主。他以阴谋手段弑君篡位,为巩固统治进行了血腥屠杀;他轻启战端,执意伐宋,结果兵败被杀;他生活荒淫放荡,宫闱内秽乱不堪。但完颜亮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宏才大略的开明政治家,他勇于变革,抛弃女真旧制,加强封建皇权,加速了女真族全面汉化的过程,对金朝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海陵王的统治带有急政的特点,这与他不切实际、好大喜功、残忍嗜杀的性格有直接的关系,这些因素导致了金朝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并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最终也葬送了他的改革事业。

完颜亮还是东北历史上著名的大诗人、词作家。他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读书吟诗,他父亲为他请来儒生做教师,这使他很早就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和封建儒家思想教育。他的诗词多为咏志纪实,很有些咄咄逼人的气势。他在《见几间有岩桂植瓶中索笔赋》中写道:



绿叶枝头金缕装,秋深自有别般香。

一朝扬汝名天下,也学君王著赭黄。



作者从绿叶金缕的岩桂得到启发,期待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黄袍加身,实现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而在另一首《咏驿道竹》中,诗人写道:



孤驿潇潇竹一丛,不同凡卉媚春风。

我心正与君相似,只待云梢拂碧空。



他以竹喻志,表明自己不同于一般因循守旧的女真贵族,有澄清天下之志。而在他的一首词作《鹊桥仙·待日》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他正在“等候银蟾(指月亮)出海”之际,“不知何处片云来,做许大通天障碍”,他愤怨得“虬髯捻断,星眸睁裂,唯恨剑锋不快。一挥截断紫云腰……”这一诗一词,前者还有些作者不得志时郁郁寡欢、无可奈何的情绪,后者则表达了他登上帝位之后为实现政治改革、排除阻挠而毅然决然的决心。后人评此词说:“出语倔强,真是咄咄逼人。”

反映完颜亮南下征宋的诗词,有《画上题诗》和《喜迁莺·赐御前都统骠骑卫大将军韩夷耶》。《画上题诗》云:



万里车书盍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在另一首词中写道:“笑谈顷,指长江齐楚,六师飞渡……试展卧龙韬韫,果见成功旦莫。”仿佛在谈笑之间就可以踏平江南的南宋朝廷,实现混一天下的宏伟事业。也表明他深受中原封建专制国家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不愿做偏据一方的君主。不过这一切都化作他一厢情愿的泡影。

辽东是东北封建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历经渤海、辽数百年的酝酿与发展,到金朝时辽东出现了一些世代簪缨以文章显称于世的名门望族。他们不仅代表了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的文学最高成就,而且在金代文坛上也占有突出的位置。他们是辽阳张氏家族、辽阳高氏家族和熊岳王氏家族等,他们在文化上传承有序,并缔结姻亲,互相影响,形成一个活跃的创作集体。过去史学家把他们指为是渤海遗裔,或渤海大族,是能够影响金朝政局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他们的民族成分呈现出民族融合的特点,他们的文学成就是中原文化与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完美结合的典型。

张浩,字浩然。张家是高句丽始祖东明(朱蒙)的后代,本姓高。张浩的父祖均仕于辽朝,他生长在这样的官宦家庭中,得以通晓中原文物制度,练达政务,在海陵、世宗两朝为相,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政治才能。张浩共有六个儿子,父子兄弟俱能诗。张浩著有《华表山人集》,惜已佚。长子汝为,熙宗朝进士,官至河北东路转运使,有《游灵岩寺记》传世。子汝霖,海陵王贞元二年(1154)进士,官至平章政事,他的诗作传世的仅有《春溪》一首。曾以王庭筠为师,学画墨竹。汝能,进士出身。汝方曾在金章宗时书画院鉴定法书名画。张浩的女儿嫁给熊岳王遵古为妻,他的外孙王庭筠就是金大定、明昌年间诗、书、画堪称三绝的大文学家。张氏的诗文,仅举张汝为《游灵岩寺记》。文中说:“余素好林泉之清胜。久闻灵岩名山,乃自昔祖师之道场也。”自己曾在汶上县为官,“邻封咫尺”,却因“尘缘衮衮”,未获一游。现在奉命劳军,回程中登泰山,“故不惮迂远行役之劳,惠然而来。周览上方胜概”。只见“峰峦峭拔,殿阁壮古;森天乔木,是处流泉。憩于秀岩绝景之亭,清风时至,了不知暑。唯闻啼鸟之声,幽邃清奇……”作者至此“顿息尘虑,以适平昔景仰之意”。文中描写作者慕名来游时兴致之好,到达之后看到耸峙的山峰,森森的古木,殿阁巍峨,泉水清泠,清风送爽,鸟鸣谷幽,既有雄浑的气象,又不乏活泼的灵性,写尽了山、寺、林、泉之胜。文章写得自然流畅,没有过分雕琢的痕迹,且多有点睛之笔,令人赏心悦目。

辽阳高氏是渤海后裔,主要作者有高衎及其子守义、守信、守礼,守信子高宪。高衎少年时就能诗赋,二十六岁登进士第,官至吏部郎中。《渤海国志长编》录有其文《苏文忠公书李太白诗卷跋》。高宪是王庭筠的外甥,“幼学于外家,故诗笔字画,俱有舅氏之风”。在太学读书时,就没有人能和他相比,金章宗泰和三年登进士第。他“自言于世味淡无所好,唯生死文字间而已。使世有东坡,虽相去万里,亦当往拜之”。可见他对文学事业的执意追求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在他诗歌创作中,也表现了他归隐和倾心佛门的思想倾向。高宪年不到三十诗作就已达数千首,是东北的一位勤奋高产的诗人,他的诗见于元好问《中州集》,收录的有八首。

熊岳王氏远祖是东汉末年避乱定居辽东的名士太原王烈。以后王氏子孙先后效命于高丽、渤海和辽、金,满门冠带,世世为官。至于遵古时,以学问深湛鸣于世,潜心伊洛之学(程颐、程颢为代表的宋儒理学),德业、文章俱有可述,被时人誉为“辽东夫子”。遵古有四子,庭玉、庭坚、庭筠、庭掞,孙王万庆,都是有名于当世的诗文作家。其中尤以王庭筠为其翘楚,成就最高。

王庭筠字子端,遵古第三子。他七岁学诗,十一岁能赋全题。金世宗大定十六年登进士第,调任馆陶主薄。他不满足做一个低微的主簿,因此任期刚满就弃职而去。他来到林虑(今河南林县)西二十里的隆虑山,深深地为这里的幽胜景色所吸引。其中尤觉黄华山水更为奇绝,蔚然涵育浓秀之色。山上有慈明、觉仁二寺。西去境台,有瀑布、幽林、穹谷。他流连忘返,最后在这里买田置业,自号“黄华山主”,从此与黄华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年的隐居生活使他受益非浅,苦心孤诣的磨炼,为他在文学、书画上大展才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章宗时,王庭筠被荐举为翰林文学、翰林修撰之职。泰和二年(1202)去世。王庭筠平生最爱诗文。在大定、明昌年间,他与文章大家党怀英主盟文坛,享有很高的盛誉。他的文章辞理兼备,韵味无穷,为时人所传诵。诗作内容多为反映生活的现实主题,很善于描写自然风光,如《河阴道中》就是通过写景来表达丰收时节人们的喜悦心情。诗开头写道:“梨叶成阴杏子青,榴花相映可怜生”,把人们带到一个色彩缤纷的盛夏景致里。诗接着写道:“林深不见人家住,道上唯闻打麦声”。不见其人,只闻其声,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诗人意犹未尽,在第二首中写道:“微行入麦去斜斜,才过深林又几家。一色生红三十里,际山多少石榴花”。诗的意境又进了一层,通过由近及远的景物描写,让人领略到一路丰收的景象。二首诗写得清新自然,静中有动,使人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

王庭筠在诗文形式上甚爱奇险,特别是到了晚年,诗律极深严,七言长篇,尤以险韵为主。如《丛台》绝句中“猛拍栏干问兴废,野花啼鸟不应人”和《竹庄诗话》中《法具》一联“半生客里无穷恨,告诉梅花说到明”,辞与意、格与律都极讲究,是颇经过一番苦吟的。不过他倒是有些过于刻意追求了,正如赵秉文所说:“子端才固高,然太为名所使,每出一联一篇,必要时人皆称之,故止是尖新”。因其强志盛气,颇陵浮俗的性格和气质,使他作品形成不受别人拘束而独树一帜的风格,对当代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好问称他“诗文有师法,高出时辈之右”。金末李纯甫谓“东坡变而山谷,山谷变而黄华,人难及也”。

金朝还有许多由宋、辽转仕金朝的官僚士大夫、羁留在东北的宋朝使臣以及金在东北的地方官员都是名闻一时的文学家,他们留下了许多关于东北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历史掌故和物产名物等方面的诗文著述。他们中最著名的有吴激、洪皓、高士谈、蔡松年、王寂等人。宋使洪皓的《松漠纪闻》是最早记述东北历史地理、民族习俗及社会生活的散文杂著。蔡松年随父降金,来到东北黑龙江,其子蔡珪就生长在黑龙江。父子两人仕途显达,松年官至宰相,蔡珪也做到礼部郎中。父子都有多首歌咏东北山川名胜的佳作,如蔡松年《渡混同江》《银州道中》,蔡珪《闾山诗》,现选录其中的一首《医巫闾》:



幽州北镇高且雄,倚天万仞蟠天东。

祖龙力驱不肯去,至今鞭血余殷红。

崩崖暗谷森云树,萧寺门横入山路。

谁道营丘笔有神,只得峰峦两三处。

……



诗中引用了关于闾山的一段有趣的传说。秦始皇久慕闾山的奇秀,就派方士祖龙把闾山赶进关内供他游览。谁知闾山不听调遣,方士用神鞭把石头抽出鲜血,也没能赶走闾山。诗中描绘闾山峰峦幽谷,雄浑峻峭,岚光变幻,气象万千,典故和传说的运用起到了烘托和渲染的作用,使全诗很富有感染力。

王寂是蓟州玉田人,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受命提点辽东路刑狱,写下《辽东行部志》《鸭江行部志》这两部日记体的散文随笔,内容涉及历史、民俗、物产等多方面,看似信手拈来,不拘形式。如记述契丹与渤海的战争,辽东人丁令威成仙的传说等等,而记述医巫闾山特产白梨,更是诗文并茂。作者在文中说:“戊戌,次广宁(今辽宁北镇)…驱驰渴甚,斯须得秋白梨,其色鲜明……食之,使人胸次洒然,如执热以濯也。为赋一诗”。诗中形容梨之色香味,有“霜落盘盂比玉卵,风生齿颊碎冰澌”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