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化·八闽艺术·绘画与书法

八闽文化·八闽艺术·绘画与书法

福建美术可溯源至原始社会陶器上的图案纹饰、造型。初期陶器器表上的绳纹和篮纹,当是陶器被加工成型时,留下的编织物模具篮和绳的印纹,还不具有内在的审美意识。后来,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逐渐产生、发展,器表出现了有意刻绘的平行纹、山字纹、卵点纹等十多种纹饰,已具有观赏性的内涵。其中曲折纹、三角形纹、S纹等可能与东南越族蛇图腾崇拜意识有关。

福建原始美术不仅表现在陶器的纹饰上,而且还表现在造型上。如黄土仑出土的一件禽形壶,颈部似喇叭,一侧肩部边缘装饰一个翘起的卷弓状纽,宛如禽类短尾,表现了陶匠的模拟夸张手法。其他如虎子形器、鼓形器、觚形杯等,都表现了创作者的审美意识。

据目前所知,从秦汉至隋唐,福建没有什么绘画作品流传下来。这一时期较早的美术作品是福州出土的南朝墓葬中的寿山石雕——卧猪。唐五代的美术作品,较有名的是福州乌石山东南侧石壁上的唐代佛像和唐书法家李阳冰的《般若台》石刻。漳州南山寺石佛阁有一天然巨石雕成的弥陀立像,是至今少见的唐代大型作品。福州乌塔塔壁的浮雕神像,是五代福建雕刻的代表性作品。

宋代画坛上出现了几位著名的福建籍画家。僧惠崇,建阳人。能诗善画,尤工小景,江南春色,烟雨芦雁,画中有诗,情景交融。其画在宋代地位就已很高,得到苏轼、王安石等名人的称誉。苏轼曾作诗咏歌惠崇的《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费道宁,怀安(今福州)人。徽宗时入翰林画院任职,擅长花卉画。他的画从写生入手,花叶扶疏,典雅多姿,富有立体感,色彩融和润泽,接近自然。郑恩肖,连江人。他以“泪泉和墨写离骚”(《清閟阁集》卷八)的心情作画吟诗,表达亡国的悲愤。他写兰,疏花简叶,根不著土。人问之,曰:“地为番人夺去,汝犹不知耶!”(《宋遗民录》卷十三)

宋代福建还出现了几位很有影响的书法家。蔡襄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楷书端庄秀美,融二王和颜书于一体;行书温淳婉媚,似晋人风韵;草行则参用飞白法,纵横潇洒。蔡京,仙游人。其书法沉着豪健痛快,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尤长于大字,如《大观圣作之碑》六字行楷题款,意气赫奕,笔力遒劲,在宋人中实属难得。蔡京弟蔡卞,亦长于书法,自成一家。行书笔法展纵,紧练峭拔。京、卞因为人品不好,致使书法为世人所轻。

明清至近代,福建绘画和书法有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几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画家和书法家,有的还形成地域性或师徒相承的画派、篆刻派。

边景昭,字文进,沙县人。工花鸟、“善翎毛花果,花之娇笑,鸟之飞鸣,叶之正反,色之蕴藉,不但勾勒有笔,其用墨无不合宜”(《闽中书画录》卷四),成为明代宫廷院体画花鸟的鼻祖。其子楚芳、楚善,女婿张克信、甥俞存胜以及同邑人邓文明、罗绩、刘琦、卢朝阳等,都学他的风格,史称沙阳画派。

曾鲸,字波臣,莆田人。其肖像画在立足于民族绘画笔墨的基础上,借鉴西洋绘画“明暗法”,创造出“墨骨法”。即先用淡墨勾出五官轮廓的线条,然后沿线条用淡墨逐层渲染,表现出阴影凹凸。“每图一像,烘染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姜绍书评其画“写照如镜取影,妙得情神,其傅色淹润,点晴生动,虽在楮素,盼睐笑,咄咄逼真”(均见《无声诗史》卷四)。曾鲸的肖像画风行一时,当时的社会名流,如董其昌、黄宗羲、黄道周、王时敏等,都经曾鲸传写。曾鲸弟子甚众,其学生闻名者就有四十余人,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波臣派。至清康乾年间,仍雄踞画坛。

黄慎,字恭懋、躬懋,号瘿瓢子。宁化人。早年从同郡上官周学工笔画,尽得师传。中年从怀素草书中得到启发,以狂草笔法入画,用秃笔挥洒,线条奔放精练,传神写意,独树一帜。他的人物画题材广泛,历史名人、神仙、佛像、渔父、纤夫、乞丐、贫僧、市井平民、潦倒文人等均入其中,往往寥寥数笔,形神兼备。他的花鸟、草虫画,逸趣横生,用笔奇崛;山水画则意笔纵横排奡,气象雄浑。黄慎一生清高淡泊,孜孜不倦于艺术的创作,佳作累千。

华喦,字德嵩、秋岳,上杭人。花鸟、山水、人物俱工。他的花鸟画重视写生,构图新颖,形象生动多姿。他的山水画构图雄伟,气势磅礴,意境清新。他的人物画往往与山水画结合起来,通过环境气氛来烘托人物感情,饶有风趣或别具情思地塑造个性鲜明的形象,有一定的深度。华喦作画喜用枯笔干墨淡彩,敷色清丽。他长期客居杭州、扬州,以卖画为生,雄踞清代吴越画坛,对后代影响深远。

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福建画坛出现了“诏安画派”。代表人物是诏安人谢颖苏、沈瑶池等知名画家数十人,一脉相承,代有发展,画风影响福建全省,波及台湾、广东。

谢颖苏,字琯樵,号北溪渔隐、懒云山人、书画禅。颖苏为诏安画派领袖,工山水、花鸟,尤擅兰竹。其画笔势沉雄,蔚然深秀,书卷之气溢于墨纸间。所画苍松翠柏,放笔直干,尺幅中具有千寻之势。兰竹继承宋元以来闽人画法,并吸收郑板桥的豪逸之气,能自出新意,瘦挺潇洒,不为古人所囿。所画花鸟,颇有华喦的风格。道光年间,谢颖苏曾应板桥富户林本源家聘请,至台湾擘划林宅园林,是旅台画家中的佼佼者。

近代仙游县素有福建画乡之称,同一时期,出现了李霞、李耕、黄羲三位著名画家。他们既探索文人画,又长期从事寺庙壁画,吸取民间绘画的优点融于作品,被称为“民俗画家”。由于他们在题材、画法以及造型色彩上都形成一定的体系,故被称为“仙游画派”。仙游画派以充满了民族传统绘画和民间画风的优点闻名国内外。

李霞(1871—1938),字云仙,号髓石子、抱琴游子。李霞人物山水画俱佳,师法梁楷、黄慎、华喦,运笔刚健,设色新颖,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李霞的人物画,多用“折庐”及“钉头鼠尾”描法,笔法神逸。特别是在作大幅人物画时,喜用鸡毛颖,作中锋笔法,圆润老硬,更显出作品的豪放雄浑。李霞的作品曾多次在国际得奖。

李耕(1885—1964),字砚农,号一琴道人,大帽山人。李耕师法黄慎、华嵒、郑板桥、上官周,素有劲拔奇拙之特点。笔法超脱姿肆,极尽变幻之能事,形体夸张,达形、神、韵三兼备。李耕工山水、花鸟,更以画仙写佛著称。

宋元明时期,福建雕版刻书业发达,在绘画上出现了独具一格的建安版画。其版画数量甚多,居全国前列。版画多为民间工匠所为,题材丰富,构图生动多变,线条简练,绘刻质朴自然,人物形象鲜明。在中国版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明代福建书坛盛行草书,如张瑞图、黄道周、许友等,风格桀傲流宕,追求个性解放,抒发性情,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张瑞图(1570—1641),字大公,号二水,别号果亭山人、芥子居士、白毫庵道者。晋江(今泉州)人。张瑞图的书法摄入露锋铺毫法,特别强调直入平出的侧锋和锐利方便的折笔,有尖刻的终颖,锐利的折角。空中取势,顺势落笔,运肘右上,折锋紧勒,纵横而痛快,一反董其昌、邢侗、米万钟的柔媚。他的草书章法满纸云烟,飞腾跳荡,铺天盖地,犷悍无比。

明代的篆刻,有徽派、扬州派、莆田派、如皋派、吴门派,其中莆田派(又称闽派)的开创者是明末清初的宋珏。

宋珏(1576—1632),字比玉,自号荔枝仙,莆田人。能书工画,尤精于篆刻。他学秦汉印而深受文彭、何震的影响,喜以八分体入印,风格俊逸清丽。后继者有吴晋、林露等。

康有为认为,清代有四位书法家是集大成者,刘墉集帖学之大成,邓石如集隶书之大成,张裕钊集碑学之大成,伊秉绶集分书之大成。

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默卿、默庵。汀州宁化人。伊秉绶的隶法行笔,瘦而凝练,篆隶结合,没有夸张的燕尾波折,而是蚕头蚕尾,直来直往。其挑笔处,圆浑萦回,笔法意到便止,在若有若无之间,最得风流含蕴之妙。他的隶书在字体结构上取法颜体,方严整肃,横平竖直,布白宽博,四边充实,气度恢宏,洞达高邈。其隶书愈大愈壮,书写楹联排挞横空,异常壮观。

清末郑孝胥也是福建的书法名家,世人因从人品论书品,而少有提及。郑孝胥书法于小篆、汉隶皆有功力,尤擅行楷,形成独特风貌。其行楷根抵苏东坡、黄山谷,而掺以汉隶魏碑体势,笔画丰腴而坚挺,骨格遒劲茂密,有清刚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