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文化·科技世界·天文历算

青藏文化·科技世界·天文历算

藏族的天文历算学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献资料及长期的实践经验,至今,西藏、青海、四川甘孜、云南迪庆、甘肃甘南及旅居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地的藏族,仍在使用藏文历书,尤其是农牧民和藏医,离不开藏历,他们根据藏历春耕放牧、采药行医,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藏族的天文历算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和高原特点,在我国少数民族天文历算当中,是水平较高的一种。

形成与发展 公元前6世纪,青藏高原上的象雄王朝已开始使用十二地支和五行相配合的纪年法,并由“噶辛孜堪”主持历法的编纂工作。这种历法是将十二地支(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和阴阳五行(木、火、土、金、水)相配合,组成“六十老年”,与汉地“六十甲子”相同。如:今年是木阳鼠年,明年就是木阴牛年,循环一周,共六十年。这一特点一直保留至今,成为藏历的一大特色。

象雄王朝解体后,青藏高原出现了许多小邦,但都沿用原有的历法,至公元前2世纪,西藏上部藏王布德贡杰时代,年分四季、月分上下弦和四个曜周(星期)。至公元3世纪,从印度传入历法的一种计算方法,并在一些地区应用。到了纳日松赞时代,即公元5世纪时,吐蕃趋向统一,军事势力渐强,与邻邦交往繁多。这一时期,中原和印度、大食等地的文化逐渐传入,到松赞干布时(617—650),他以强大的军事势力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起吐蕃王朝,并与唐、尼泊尔等邻邦以联姻的形式建起了友谊之桥,从此,中原文化大量传入吐蕃。其中与天文历法有关的是堪舆(风水)、占卜、历法计算方法等。自松赞干布时代起,佛教文化大量涌入吐蕃,随之不同历法流派的计算方法也传入吐蕃,如:释迦纪元、夏迦纪元等。由于吐蕃王朝没有制定和颁布统一的历法,加之佛本之争和王朝的分裂,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几种纪年并存,造成极大混乱。信奉佛教者使用教历,而教历中又分两个流派。信奉本教者和广大农牧民,则一直延用传统的干支纪年法。随着佛教势力的日益壮大,印度的时轮历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公元1025年前后,印度学者达哇贡布到西藏,与藏译师合作翻译了梵文《时轮根本经释》,先后又有《时轮经》的藏文译著十余种问世,但在西藏仍不普及。到公元13世纪,噶玛派学者让迥多吉(1284—1339)和布顿大师(1290—1364)以《时轮经》为依据,写出自己的时轮历著作,并得到宗喀巴大师(1357—1419)等权威学者的肯定,从14世纪起才得到多数学者的承认,并广泛应用于各派寺院。于是,以《时轮根本经释》的翻译成书年代1027年作为元年,因1027年恰逢藏历的阴火兔年,藏语中火兔年的藻饰词称为“胜生”,故称纪元为“胜生纪元”。从此,历代藏族学者对其补充、修改,成为青藏高原主要的天文历算。这一天文历算之学,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计算用历,另一种为藏、汉、印三种历法的混合体年历。内容包括天文、历算、五行占算、韵律占算和年代学等。

原理 (1)天体。时轮历认为宇宙是由地、水、火、风、空五大原素组成的,其中风轮处于空间,风轮之中为火轮,火轮之中又有水轮,水轮之中有地轮,地轮的中心为至高无上的须弥山。广阔的天体为两类,一类为宫和宿,即十二宫、二十八宿。十二宫为天体的十二个区域,位于须弥山之巅,其状如同山顶撑开的大伞,白羊官、金牛宫、双子宫、巨蟹宫、狮子宫、室女宫、天秤宫、天蝎宫、人马宫、摩羯宫、宝瓶宫、双鱼宫分布其上。向右顺时针方向作周日视运动,其相对位置不变。十二宫之上为二十八宿,即: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天体的另一类是七曜,即:日曜、月曜、火曜、水曜、木曜、金曜、土曜。日曜为一周之始,即星期日。 七曜加上罗㬋、劫火便成为九曜,再加上长尾彗星而称为十曜。日曜等在十二宫和二十八宿之上运行,除罗㬋和劫火两曜之外,其余诸曜均向左逆时针方向运行。由于诸曜在天体中运行方位的不同,而形成了年、月、日、时,四季、二十四节气等。

(2) 日、月、年。①日,有三种:太阳日、太阴日和宫日。一日,为第一天黎明看清掌纹计起,到第二天黎明看清掌纹时止,算为一个太阳日,即一昼夜。一昼夜,等于二万一千六百息,每分钟为十五息。息,其定义为壮年男子一呼一吸所需时间,与现代医学测定的每分钟呼吸十四至十八次的数据是相同的。息以上的计时单位用滴漏系统,即:一昼夜为六十个流量,一个流量为六十两水,也就是六十漏刻,与现在的一天二十四小时同。一昼夜又分为:破晓、日出、日煦隅中、日中、日仄、日哺、日落、日昧黄昏、八定、夜半、夜阑、黎明十二个时辰。由于太阳日和太阴日有日序中的相互配合,所以出现缺日和重日。缺日和重日的积累,形成大月小月。重缺日按“重者缺大缺者重小”的原则计算。所谓重缺日,就是某一日缺,而另一日过两天。例:一日、三日、三日、四日四天中,缺二日,三日过两天。民间将缺日释为凶日,避而不过;逢吉日多过一天。这是藏历的又一特点。②月,有太阳月、太阴月和宫月。一般指太阴月,以月相的盈亏各十五天,相加计为一个月,称朔望月,以朔日为初一,望日为十五,晦日为三十。一年十二个月,大建月三十日、小建月二十九日。一月分上弦月、下弦月,或上、中、下三旬。每六十五年置二十四个闰月,平均32.5个月有一个闰月。③年,有太阳年、太阴年和宫年。一般指宫年,即太阳经行十二个宫月,完成四季的一个周期所需的时间,又称恒星年。一宫年等于十二个宫月,十二个宫月等于三百六十个宫日。宫年的定义是:太阳在天上的十二宫中运行一周的时间,同时也是地上四季循环一周的时间。定义的前一半指恒星年,后一半则指回归年。时轮历中的体系派计算太阳日为一年等于365.270645太阳日,实用派则计算为365.25636太阳日。

(3) 历书的主要内容。历书分两类,一类是精密年历,用于计算;一类是民用年历,与黄历相仿。①计算用的精密年历属时轮历系统,其内容主要包括日历和月历。日历:太阳日的星期序数;太阴日结束时刻;太阳的真黄经;月亮的真黄经。前两项为推算重缺日和安排大小月的基本数据,后两项是确定朔望和日月食的基本数据。此外,还有用于占星术的“十一种作用”和“二十七种会合黄经”。月历:内容包括逐月的太阳入宫和节气的时刻,中气日的昼长和夜长,闰月,重缺日,以及用于占星的值月曜宿,大自在天起居,药水,毒水等节日。②民用年历,基本内容分为全年总说、分月概说、逐日历注释三个部分。具体内容可分为:第一,时轮历方面的内容,有五个方面:闰月,重缺日;入宫时刻;有关天象的月相,行星方位和日月食;曜次;据九曜方位的天气预报。第二,黄历系统其具体内容分五部分:春牛、芒种、九九等;月令候应;物候;二十四节气;远期天气预报。第三,有关季节和天气预报。其计算方法为:冬至后二十四天为回归日,其后四十天为鸟日,其后十二天为室壁日,其后半月为白皎日,其后九天为红嘴鸦日,其后七天为鹞来日。夏至后二十一天为回归雨期,其后十五天为觜半月,间隔三天,其后十五天为狐日,其后二十一天为中心日,其后十五天为鹞去日。其中每日又分若干,如鸟日,包括母怀六天、翅边六天、肩头三天、颈窝三天、口面三天、翅尖五天、成雏十天,共计四十天。这些说法均源于西藏民间谚语,即传统年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