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辉煌灿烂的科学技术成就·名家辈出的医学

安徽文化·辉煌灿烂的科学技术成就·名家辈出的医学

安徽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据有关志书记载,自东汉至清末,著名医家达到两千余人,著述九百余种,现存尚有三百部左右。这些医学家有的发明了新的技术,有的创立了新的宗派,有的在典籍整理方面成绩斐然,有的在知识普及方面贡献良多。徽州地区医学尤为发达,据初步统计,从宋到清末,有名医五百三十一人,有二百一十四人撰著、翻刻医学著作四百二十五部,形成著名的“新安医学”。

东汉末年沛国谯(今亳县)人华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也是安徽历史上的第一位医学大家。他的医学知识全面,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均通。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处方用药不过数种,针刺取穴不过数处,却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华佗对疾病的诊断很精确,广陵(今江苏扬州)太守有病,胸闷面赤,食欲不振,华佗断定是因食生鱼过多,胃里生了许多红头小虫,服药两剂就痊愈。有一妇人生病,华佗诊断是怀孕受伤,胎儿未出,因该妇受伤时曾流产一婴,对华佗的话不相信,后病情加重,只得再请华佗,华佗给她扎针服药,果又产出一死婴,原来该妇先前所怀为双胞胎。华佗的针灸术也十分精到,曹操患有“头风眩”病,屡治无效,华佗一下针却能迅速见效。华佗最大的贡献,还是在医疗技术方面,尤以麻醉术和剖腹手术为著。华佗发明了一种名为“麻沸散”的麻醉剂,当病人疾病发结于内,用药物、针灸无法治疗时,他就让病人服下麻药,使病人失去知觉,然后刳腹剖背,割除“积聚”,如病在肠胃则切断肠胃,洗去积秽,然后予以缝合,敷上“神膏”,创口四五天即可愈合,一月之间便能完全平复。在世界医学史上,华佗是第一个发明麻醉剂和使用全身麻醉的医学家,被后世尊为“外科鼻祖”。华佗也喜爱长生术,摹似虎、鹿、熊、猿、鸟的某些动作,创造出一种名为“五禽戏”的健身操,为运动养生学做出贡献。华佗的医学成果未能保存下来,现存《华氏中藏经》乃系伪托之作,分论阴阳、寒热、虚实、脉法、脏腑病症等,从中亦可看出华氏论证、施治之鳞爪。

南宋时期,歙县人张杲以医学知名。其家三代皆为名医,张杲在家学渊源的基础上,又博采古代医学著作,积五十年之力,撰成《医说》一书,汇集了自传说中的三皇时代至唐朝的一百多位名医的临床经验,对疑难险症的诊治做出很大贡献。全书分四十七门:总叙古来名医医书及针灸、诊视之类七门;杂症二十八门;杂论六门;妇女、小儿二门;疮及五绝、痹、疝三门等。这是徽州的第一部医学专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史传记。宿州符离(今宿县)人陈文中通医学,尤精儿科,对痘疹有较深研究,撰写了《小儿痘疹方论》和《小儿病源方论》等书。泗州(今江苏盱眙,此地宋时属淮南东路,清建安徽省时亦属安徽,后划归江苏)人杨介也是知名医学家,对解剖学有研究,撰有《存真环中图》,“存真”指五脏六腑图,“环中”指十二经脉图。该书是中国著名的解剖学专著,可惜至清代失传,但主要内容通过元代以后的一些医书保存下来。

明代,安徽医学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获得空前发展,名家辈出,新安医学逐步形成。歙县人吴昆自少年开始学医,四处游历,一方面为人治病,一方面拜访名医,他反对机械套用古人成书,搜集古方七百多个,编成《医方考》详加考释,论述精要,条理清楚,因证致用,有较高学术价值。他对《黄帝内经素问》潜心加以研究,著成《黄帝内经素问吴注》(一名《吴注内经》)一书,在前人注疏基础上,进行深入考订和详论,正前人之讹,补前人之疏,并将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融入其中,受到医家称赞,直到今天,仍是学习《素问》的重要参考书籍。吴昆撰写的《脉语》是明代最重要的脉学著作之一,他对当时盛行的“以诊脉辨人贵贱吉凶”的所谓“太素脉”,予以严厉斥责,认为这是“风鉴巫家之教”,而不是医学正道,有力驳斥了脉学研究中的唯心、迷信的谬误。该书确立了病案格式,分为七大部分:一为书写某年、某月、某地、某人;二为书写其人年龄、体型、色泽、声音;三为书写其人起病原因、发病时间;四为书写患病初期服某药、次服某药、再服某药、某药少效、某药无效等诊治过程;五为书写日前昼夜孰甚,寒热孰多,喜恶何物、脉象等情况;六为引医学经典理论确定病名,辩证之标本缓急,先治后治,当补当泻等;七为书写当用某方、加减某药,组方之理。最后,还要书写某郡医生某某撰。这些规定与现在的中医门诊病历书写要求基本相同。此外,吴昆还著有《十三种证治》《参黄论》《砭焫考》《针方六集》《药纂》等书。江瓖也工医学,他上自先秦,下迄元明,广泛搜集名医医案一百多种,并把家藏秘方列入其中,积二十年之功著成《名医类案》,其子江应宿又有所增补。全书按病症分类,列成二百零五门,包括急、慢性传染病,其他内科杂病,外、妇、儿科等各种病症,病案记录详明,辩证,方药亦较妥当。方有执精研医学,对《伤寒论》用力尤深。东汉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后散佚,晋王叔和予以整理,编次成《伤寒论》传世。方有执经过悉心研究,认为王叔和所编与原书相去甚远,遂著成《伤寒论条辨》,重新加以编次。此书问世后,和声四起,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医学流派“错简派”,有力地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

医学在金元时代分为刘河间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东垣补土派、朱丹溪滋阴派四派,号称“金元四大家”。明代祁门著名医学家汪机的学说就多宗丹溪派,沿袭“阳有余阴不足”论并重视气血研究,也参用东垣派而有所发挥。《明史·方技传》将他与吴县张颐、杞县陈可大、常熟缪希雍,并列为明代四大医学家,称赞他们“精通医术,治病多奇”。他医术全面,不但擅长内外科,对针灸、痘治等亦有研究。他著有《石山医案》(又称《汪石山医书八种》、《汪氏医学丛书》),内包括《脉诀刊误集解》《石山医案》《读素问钞》《运气易览》《外科理则》《痘治理辩》《针灸问对》《推求师意》八种著作,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尤以《石山医案》和《外科理则》为后世所推崇。此外,汪机还有《医学原理》《痘方》《本草汇编》等多种著作行世。同邑徐春甫精通内、妇、儿诸科,医德尤为高尚,曾与寄居北京的四十六位医家组织成立“一体堂宅仁医会”,宗旨是探讨钻研医学知识,切磋提高医疗技术,并以诚意、明理、格致、审证、规鉴、恒德、力学、讲学、辨脉、处方、存心、体仁、忘利、自重、法天、医学之大、戒贪鄙、恤贫、自得、知人、医箴、避晦疾等二十二个方面要求每位会员。这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民间医学学术团体,对于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医德和医术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徐春甫还从《内经》入手,对秦、汉、唐、宋以至当时的二百三十多种医学著作进行校勘,去粗取精,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整理,编成《古今医统》一书,系统论述了历代医家传略、《内经》要旨、名家医论、脉候、运气、经络、针灸、临床各科证治、医案、验方、本草、制药、通用诸方及养生等。篇幅如此浩大、内容如此丰富的医学全书由个人编成,实属难得。

休宁孙一奎精通医理,对命门、三焦、火等尤有独特的学术见解,著有《赤水玄珠》《孙氏医案》《医旨绪余》,合刊成《孙氏医书三种》。孙一奎根据《内经》等理论,并结合个人经验,对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的诊治予以论述,理论简要,内容充实,很受后世医家重视。同邑汪昂也是一位潜心研究、著述的医家,尤醉心于医药学的普及。他撰写的《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把卷帙浩繁的《黄帝内经》的《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合纂为一编,并分门别类加以整理、注释,给学习这部医典的人以很大便利。他有感于李时珍《本草纲目》备而不要,将其删繁就简,并结合其他本草书,著成《本草备要》,论药之时必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法等交互融汇,问世后极受欢迎,首刊后,二百年间共刊刻六十四次之多,实属罕见。汪昂还搜集了很多有名的医方,汇为《医方集解》一书,并加以详细注解,流传广泛。后来,他又把《医方集解》中特别重要的部分抽出编成《汤头歌诀》,成为至今流行的很重要的医学入门书。

徽州之外,安徽其他地区在明代也出了一些医家,最著名的是太平人周子干。现在传世的《慎斋遗书》,是他晚年口授,由弟子记录、整理,后又经吴球、张东扶、王琦等人相继删释校订而成。全书分医理、辨脉、医方、治疗四部分,继承并融汇了“金元四大家”之长处,并总结了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是一部具有一定理论和临床指导意义的内科医书。周子干影响很大,江南医家多有宗之者。泾县查万台是周子干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善于辨证施治,针术尤为高妙,有“半仙”之称。

清代,新安医学继续发展,歙县出了不少名家。程国彭根据几十年的学医心得和治疗经验,写成《医学心语》一书,阐述疾病的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的辨证,以及汗、吐、下、温、清、和、补、消等八法施治,分论伤寒、杂病和外、妇、五官等科的病症及施治方法,内容丰富,论证简要,选方切于实际,在医林颇负盛名。吴谦曾任太医院判,与刘裕铎主编了《医宗金鉴》,包括《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删补名医方论》等十五种,均系采录历代名家学说,加以删定、整理而成,吴谦则根据二十余家有关著述,亲自编写了其中的伤寒、金匮等部分。郑宏纲是喉科名医,著有《重楼玉钥》,上卷论述了咽喉的解剖部位、生理特点和病理表现,以及三十六种证侯的名称、症状、治法和方药,下卷则列针诀,包括手法、禁忌及常用经穴。程文宥博览群书,医术高明,将一生摘录的医学札记分类汇编成《医述》,包括《医学溯源》《伤寒提钩》《伤寒析疑》《杂证汇参》《女科原旨》《幼科集要》《痘疹精华》《方药备考》等部分,资料丰富,条理清晰,被誉为“医林之宝筏”。郑若溪精医术,对白喉有较深研究,著有《喉白阐微》一书,很有实用价值。

清代徽州之外的安徽医家有贵池夏鼎,他家世代为医,精于儿科。夏鼎著有一部《幼科铁镜》,阐述多种儿科病证诊治,理、法、方、药紧密结合,被推拿疗法在儿种杂病的应用尤为重视,为后世医家所崇。桐城顾锡擅长眼科,在《内经》基础上,取《银海精微》、《原机后微》等书精华,并广泛参考历代各家有关论述,著成《银海指南》,论述了五轮八廓、五运六气、六淫七情与眼疾之关系,脏腑主病及伤寒、中风等对眼睛的影响和眼病症状、舌脉辨析与治疗原则,以及眼科常用方药与医案。同邑余霖善治疫疹,著有《疫疹一得》,上卷论述疫疹的病因、症状及其鉴别方法,下卷为疫疹诸症的治疗及疫疹与伤寒诸方析义,后附余氏十一例疫疹重症验案。他配制了一种“清瘟败毒饮”,二百多年来一直广泛应用于临床。芜湖顾世澄擅长外科,对服毒或缢死、压死、溺死、魇死、临产晕绝这所谓“五绝”病人善于治疗,对疡科疾病尤有研究,著有《疡科大全》一书,搜集了许多古代和当代成方,并总结了自家三代医疗经验,是一种很重要的医学著作。叶孔达祖籍桐城,随父迁居滁州(今滁县),行医之余,博览医书,多有独到见解,其子叶宜甫编成《医律宝筏》一书。建德(今东至)周学海出身进士,潜心医学,编著有《周氏医学丛书》,收书三十三种,初集为周氏校刊之明以前历代医学名著,世称善本,二、三集则为周氏评论和撰著。该书包括医经、伤寒、温病、本草、诊断、内科、儿科、医案、医话等诸多方面,切合临床实际,流传颇广。

安徽人在兽医方面也有很大贡献。明代喻仁、喻杰兄弟精于疗马,又善治牛、驼,并编写了《元亨疗集》一书。这是中国兽医学史上的一部杰作,它引用、保存了许多散佚的古代兽医书籍,概括,总结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各种马疾的发病原因、病症演变、治疗方法等方面均有独到见解。三百多年来,它一直深受历代兽医重视,民间流行版本达十七种之多,并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成为兽医方面一部不朽的经典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