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化·目不暇接的考古发现与古代遗迹·石窟文化

天山文化·目不暇接的考古发现与古代遗迹·石窟文化

今天,在库车、吐鲁番、鄯善等地仍留存着这些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石窟群。最著名的是龟兹石窟中的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拉千佛洞及吐鲁番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约七公里的渭干河河谷的北岸,一高达四十米左右的悬崖上,东距库车有六十七公里。它是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区最大的一处石窟遗址,1961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克孜尔千佛洞依山绕水,古树郁郁葱葱,花草茂密青翠。尤其它附近一条幽深山坳中的“千泪泉”,那水从三面如峭,布满青苔的陡壁上滴落,叮咚成曲,更为它增添了诗情画意。这里实在是佛教徒苦修的理想环境。关于“千泪泉”还有个传说故事:古龟兹公主爱上了一位英俊的青年。这青年却在修凿千佛洞时劳累过度而身亡。从此,公主天天坐在这里哭泣。这泉水便是公主的泪水化成。克孜尔千佛洞共有二百三十六个石窟,现窟形较完整并有较完好壁画的有七十余个石窟,现有的壁画尚存约五千平方米。这些壁画中,除少数以连续性画面表现外,其余均采取菱格画的单幅构画形式,用铁线勾勒与色彩晕染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线条流畅,层次清楚,富于立体感。题材主要为佛传、因缘、本生和供养故事,并可见许多表现耕种、狩猎、商旅往来、音乐歌舞和民族风貌的画面。众多的伎乐飞天和龟兹舞蹈,少女体态轻盈,舞姿优美。有关商旅往来的画面为数更多,展现出“丝绸之路”上商旅的各种艰难历程。石窟里的塑像多已毁坏,或被外国“探险者”于20世纪初盗走。

克孜尔千佛洞约开创于东汉末年,盛于初唐,8世纪末吐蕃(古代藏族政权名)占领龟兹后逐渐废弃。它的特殊窟形、壁画题材和艺术风格,深刻反映了龟兹佛教的状况,代表了龟兹民族的文化艺术水准,在我国石窟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研究龟兹社会历史、佛教文化以及中西关系无不具有重要意义。

库木吐拉千佛洞位于库车县西南约三十公里处、渭干河畔的悬崖陡壁上,与克孜尔千佛洞直线相距十五公里左右。它现已有编号石窟一百一十二个,其中三十一个保存有完整的壁画。它最早开凿于南北朝时,高昌回鹘时期较为繁盛,元朝逐渐衰败废弃。这里陡峭的悬崖与湍流的河水相映成趣,人入其中,如处仙境。清朝徐松《西域水道记》专门对它介绍说:“渭干河东流,折而南凡四十余里,经丁谷山西,山势斗绝。上有石室五所,高丈余,深二丈许,就壁凿佛像数十铺,璎珞香花,丹青斑驳。”库木吐拉千佛洞里,唐代壁画数量最多,内容和画风均接近中原艺术,出现了不少“西方净土”、“东方药师”、“法华”、“弥勒”等大型经变故事画。晚期壁画的艺术风格非常接近敦煌莫高窟同期作品。龟兹画师们以丰富的想象力,把现实和幻想糅合在一起,变成了一幅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生动画面。这些壁画既有中国画那种丰富多变的线条,又有本地传统的凹凸晕染法技艺,形成独具风格的龟兹画风。另外,由于库木吐拉地处龟兹国都与安西都护府附近,使这里除有部分龟兹文题记外,汉文题字最多,并证实部分石窟是汉人开凿的。1961年它被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吐鲁番市东北约六十公里的火焰山木头沟西的崖壁上。洞窟有的是在木头沟的阶地悬崖上穿凿而成,有的是在悬崖上用土块砌成,整齐栉比,雄伟壮观。它最早开凿于南北朝时期,衰败废弃于元朝。这里曾经是高昌回鹘王国的王家贵族寺院。今这里编号的洞窟有七十七个,其中保留有壁画的约四十多个,壁画面积一千二百多平方米。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众多壁画中,有以大型立佛为中心的“佛本行经”变故事画,有“西方净土变”等故事画,还绘有伎乐图和花鸟图,体裁多样,富有民族特色。有的壁画里保存着回鹘文、汉文、波罗谜等文字的题记。这些都是研究新疆各民族,特别是维吾尔族语言文字、音乐舞蹈和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