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文化·风华磨洗认前朝·新石器时代的塞上文化

宁夏文化·风华磨洗认前朝·新石器时代的塞上文化

随着岁月的慢慢流逝,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学会了用新的磨制方法制造生产工具和部分生活用具,还发明了烧制陶器的技术。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是两项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明,它们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即考古学上所称为的新石器时代。在我国境内活动的史前人类跨入新石器时代的时间是距今八千到七千年前,延续年代为四千到三千年。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顺次经历了两个先后发展的社会形态,即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在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公社生产关系逐渐走向瓦解,人类社会就随之进入奴隶社会历史发展阶段。

宁夏境内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数量很多,它们主要归类为三大类型:一是南部地区的“马家窑文化”遗存;二是黄河沿岸地区的“细石器文化”遗存;三是南部地区的“齐家文化”遗存。

“马家窑文化”。它是一种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经济生活来源的母系社会时期文化遗存,因1923年首次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而得名。固原县和隆德县等地的“马家窑文化”存在的年代距今五千年到四千年,历时达千年之久。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当时的人们能制造外表绘有精致美丽花纹的具有多种用途的不同陶器,如瓶、罐和盆等,这种彩陶是“马家窑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风格。隆德县凤岭出土的彩陶瓶装饰纹图线条流畅,富有节奏感,很有艺术想象力。其制作方法也较新颖,先在陶器表面涂一层橙黄色陶衣,尔后用赤铁矿或氧化锰做的颜料精心描绘出动植物图案。再将陶胚装窑并用摄氏一千度左右的高温焙烧,其表面涂绘的赤铁矿或氧化锰颜料就会还原成为黑色或红色彩图,使陶器变为历数千年而不脱落颜色的彩陶。这一成就突出地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较高的烧窑与制陶技术。

“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原始居民们还不会凿井取水。他们在河流两岸的高地上建造起简单住房,在阳光充足的原野上翻耕土地,种植粮食。他们用石、石斧等工具劳动,这些工具都通体磨制得十分精巧,刃部锐利,有利于种植谷物。狩猎仍然是当时人们取得生活资料的一个补充手段。凤岭出土的石器中就有一件磨制的石矛头,长十余厘米,形状如同现在的梭标,顶尖和两侧均十分锋利,是狩猎的良好工具。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丰富多彩。在凤岭出土的文物中还有束发用的装饰品骨簪、玉簪等,其中一件骨簪卡达十厘米,上端略大,器身修长,通体光滑,显示出较高的制作工艺。

“细石器文化”是在我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它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在亚洲东北部和美洲西北部的一些地区也存在此类文化。产生此类文化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这些纬度较高的地区气候干燥寒冷,多草原和沙漠,自然条件不宜于发展原始农业,因而史前人类主要从事于游猎和畜牧业。

“细石器文化”遗存在宁夏被发现的地点是散布于沿黄河两岸的地带内,例如中卫、中宁、青铜峡、贺兰、陶乐等地。这种文化最富有特色的标志是,各种制作精致、器形不同的细小石器,其制作技术的精巧令今日的考古学家们也瞠目咋舌。陶乐县高仁镇出土了两种箭头。一种是用燧石做成,凹底三角形,仅高一点五厘米,两面均用间接压剥法加工,锋尖锐利。另一种为长边三角形,底端两侧各有一个凹槽,可以嵌入箭杆。还有锋利的石叶,能装入骨柄或木柄的槽中当作小刀刃使用。这些细小石器显然是人们从事狩猎活动时所用的好武器。另外也出土了一些石磨盘、磨棒和石斧等工具,它们是用来研磨草籽或谷物的,表明采集活动在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文化的居民建造的房屋也很有特点,如贺兰县暖泉遗址的房屋是个单间,浅地穴式,略成方形,边长三米左右不等。朝东有一狭长门道。正对门道的房址中心设有一个取暖、照明和烧烤食物用的圆形“火膛”,“火膛”的后壁旁放一个保存火种的红色夹砂圆底罐,还有一副磨盘和磨棒。从形式看,这个遗址和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遗址房迹相似,它说明宁夏“细石器文化”时期从事畜牧的居民很早便和中原地区从事农业的居民有着交流往来。在中卫县发现的十多处细石器文化遗址内均有大量彩陶出现,其制造陶器的方法很接近农业居民的方式,反映出畜牧居民和农业居民之间的技术交流是很广泛的。

“齐家文化”是我国铜石并用时代的一种人类史前文化,因1924年首次发现于甘肃省和政县齐家坪而得名。“齐家文化”在宁夏分布的地区较广,在今固原、隆德、西吉和海原等县都有发现,是农业居民的一种原始文化,其开始年代为距今四千年前左右,属原始公社的解体时期。

在“齐家文化”时期,史前居民已经过着比较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有的地方的居民遗址分布得很密集,几乎和现在的村落一样。那时居民的生产工具虽仍以石器为主,但是生活用具中却已出现了少量的红铜制品,这正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特征。在农业生产中,居民们经常使用的仍然是石斧,不过它们的磨制比以前更加精致,更加适合于挖掘和砍伐树木。一些遗址中还出现了一种专门用于收割谷物的磨制石刀,也有的石刀背面有圆穿孔,便于人们携带和使用。陶器的制作技术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明显的改进,出现了用转速较慢的陶轮来制造的陶器。陶器的焙烧工艺中还出现了焙烧后期密封窑口的技术,它能通过改变烧窑后期的窑内气温达到调节陶器色调的目的,这种技术对中国瓷器独特风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陶器的种类也更加多种多样,以罐来说,就以双大耳罐为“齐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宁夏南部地区出土的双耳罐、单把鬲等陶器,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一些陶器相当近似,这表明两地的原始居民有着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交往。西吉县兴隆出土了一件陶鬲,它的上部似罐,下部有三个叉开的袋形空心足,即可以使陶鬲放置稳定牢固,又可以增加容积和增大与火接触的面积,造型美观且科学适用,是我国原始社会晚期很有特色的一种陶器。

固原县河川等地的半地穴式“齐家文化”房屋遗址也表现出来很鲜明的特色。有一种前后两室,中间用过道相连的套间房子,适于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居住。有的房子地面铺有一层光滑而坚硬的“白灰”,既光洁又可防潮。在房屋周围还发现有各种窖穴,一些窖穴的底部和四壁用红胶泥涂抹打光,以防止储藏窖内的粮食受潮而霉烂,这表明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提高。

“齐家文化”居民的社会组织是以父系为血缘纽带的,同一父系氏族的成员,死后往往埋葬在同一氏族的公共墓地里。固原和西吉县等地发掘的齐家文化墓葬的随葬品已经有明显的数量和质量的悬殊。固原县店河一地同时发掘了五座墓葬,其中一座出土了随葬陶器三十六件和数百枚饰珠及嵌绿松石的坠饰,而另一座则只随葬了石斧、石和粗陶罐各一件,这表明同一氏族成员生前占有的生活用品的多寡已有很大不同,反映出社会财富分配不平等现象已经发生。原始社会就在这种日益扩大的贫富分化中逐渐趋向瓦解,奴隶制也就在此基础上逐渐确立和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