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辉煌灿烂的科学技术成就·文房四宝的工艺成就

安徽文化·辉煌灿烂的科学技术成就·文房四宝的工艺成就

安徽历史上有不少驰名遐迩的工艺制品,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水平,在生产实践中也产生了一批能工巧匠。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宣纸,徽墨、宣笔、歙砚。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安徽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著名的造纸产地,其“宣纸”享有“纸寿千年”之誉,倍受推崇。自唐到宋,徽州出产的纸质量上乘,有澄心、凝霜、麦光、冰翼、龙须等品种,尤以南唐后主李煜敕命特制的“澄心堂纸”质量为最,有长者达五十尺为幅,自首至尾,匀薄如一。宣州的宣城、泾县、南陵、宁国等在唐代以青檀皮为原料造纸,称为宣纸、很受书画家推崇。降及明清,造纸技术不断提高,出产的纸张细薄、坚密、均匀、洁白、坚韧、耐久,还有独特的渗透、润墨性能,工艺方面如施胶、加矾、染色、涂蜡、砑光、洒金、描金、刻花、印花等,各具特色。宣纸制作工艺十分考究,主要采用皖南山区的青檀皮和砂田稻草作原料,利用泉水加工精制,从原料到成品要经过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项操作过程。

徽墨的制造始于唐末。当时,北方战乱频仍,易水(今河北易县)著名墨工奚超为避战乱,挈家南下,避居歙州(今歙县)。奚超与其子奚廷珪以黄山古松为原料,改进了捣松、和胶、配料等技术,研制出一种“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受到南唐后主李煜赏识,命他家世代为墨务官,并赐国姓李,从此“李墨”之名遍天下,有“千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据说李廷珪制墨,用松烟一斤,配珍珠三两,玉屑、龙脑各一两,再用生漆拌和。制作时非常注重捣磨,每剂竟捣十万杵左右。制成的墨坚固如玉,南唐文人徐铉、徐锴弟兄共用一锭李墨,每天写字不少于五千字,竟用了十年。有人把李墨失落池中,过了一个月才发现取出,光泽不变,表里如新。由此可知制作技术之高。在李氏一家的影响下,当地很快涌现出一批制墨高手,相继著名的有耿遵仁、耿文寿一家,与李廷珪约略同时的朱逢,技术也很高明,所制墨名“元中子”,又名“麝香月”,风行于世。歙州成为全国制墨中心。宋宣和间,歙州改称徽州,李墨也逐渐被称为“徽墨”。宋代著名的墨家有张遇和潘衡,所造墨供御用,又有潘谷,所制墨有狻猊、松烟、福庭东阁等品类,皆被视为墨中神品,苏东坡在潘谷死后曾作诗悼念,中云:“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拟之于诗中李白,评价极高。宋代其他制墨名手尚有高庆和、汪通、戴彦衡等。明代徽墨原料由松烟改用油烟,制作技术又有提高。此时制墨出现不同流派,以歙派和休宁派最为闻名。歙派的代表人物为罗小华、方于鲁、程君房等,方、程二人还分别编有《方氏墨谱》和《程氏墨苑》。休宁派的代表人物有邵格之,汪中山等,他们还创造了一种成套丛墨,名“集锦墨”。明末清初之际,名家迭出,叶玄卿、吴叔大、吴去尘、程公瑜、程凤池、吴天章、胡星聚等都堪称高手,尤善制大块墨和集锦墨。清代徽墨生产臻于极盛,出现了一批造墨名家,尤以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最为闻名,称为四大家。

宣笔制造历史悠久,相传秦将军蒙恬南伐楚之中山(今泾县一带),命工匠以兔毫竹管为笔,称“秦笔”。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出产的笔已很有名,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曾向以制笔精良著称的陈家求过笔。唐宋时期,这一带成为全国制笔中心,因地属宣州,故称“宣笔”。当时最有名的制笔名家是诸葛氏,“诸葛笔”名传天下,其代表人物有诸葛高、诸葛元、诸葛渐、诸葛丰等,诸葛氏所制为柱心笔,诸葛高在继承家传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革,所制笔锋健锐。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是宣州人,常以诸葛笔赠人,并作诗称“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此外,徽州的吕道人、吕大渊、汪伯立等也善制笔,他们不用柱毫,改用无心散卓法,至今相传。宣笔选料严格,毛纯耐用,刚柔适中,尖圆齐健,装饰雅致,诚为珍品。

歙砚生产始于唐代,其石料产于婺源(今属江西)的龙尾山。龙尾山在唐代属歙州(治今歙县),故称“歙砚”,又称“龙尾砚”,主要产于歙县、祁门、休宁一带。五代时汪少微是制砚名家,将龙尾砚的制作水平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南唐后主李煜对他很赏识,任命他为砚务官,并赐国姓李。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曾得到一方曾为李煜拥有的歙砚,中间为砚池,四周刻有三十六座山峰,工艺极精,米芾后用它换了一座豪华别墅,足以见其名贵。歙砚石质坚韧,细如肌肤,温润莹洁,纹理细密,发墨如油,是名符其实的“艺林瑰宝”。宋代书法家蔡君谟为诗赞之曰:“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