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文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江西文坛群星巡礼·低吟高唱,走出沉寂:唐代的江西文坛
自东晋末年陶渊明翻开了江西文学史精彩的第一页之后,近三个世纪之中,江西文坛后继乏人,一片沉寂。
斗转星移到盛唐,随着全国文学的繁荣,江西文坛开始出现转机,在当时涌现出了一批声誉卓著,能与中原和江左诗人竞美的诗人,其中以綦母潜、刘昚虚、王季友、卢肇、郑谷等为代表。
綦母潜,字孝通(一作季通),江西虔州(今赣州市)人,约生于武则天天授三年(692),约卒于公元749年。十五岁入长安游学求仕,开元十四年(726)进士及第,授宜寿尉(今陕西周至县),在此前曾落第还乡一次,时在开元八年左右。开元十八年前后入集贤院待制,为校书郎。开元二十一年冬挂冠归隐,第二年秋起游历江南。开元末天宝初因家境拮据,又重返京洛谋求复职,天宝十一年(752)任右拾遗,后升至著作郎,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綦母潜再度弃官归隐江淮,后不知所终。綦母潜在开元天宝之际诗名很高,他与当时著名诗人李颀、王维、张九龄、孟浩然、卢象、高适等都有交往唱酬,其中与李颀、王维尤为亲密。
綦母潜喜写方外之情和山林孤寂之静,如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所收《题灵隐寺山顶院》一诗:“招提出山顶,下界不相闻。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观空静室掩,行道众香焚。且驻西来驾,人天日未曛。”就表现出追慕隐逸的思想,綦母潜的代表作是《春泛若耶溪》,为历代选家注目。当朝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收录其诗六首,《全唐诗》存其诗二十六首。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綦母潜为唐诗人中的大名家之一。殷璠更赞其诗“历代未有”,称其人“荆南分野,数百年来,独秀斯人”。
刘昚虚,新吴(今江西奉新县)人,生卒年不详。少时即善作文,九岁即作文上书给皇帝,被召拜童子郎,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及第,授洛阳尉,迁夏县县令,后为崇文馆校书郎。刘昚虚也是严羽所说的盛唐大名家之一,当时与他交往的著名诗人有孟浩然、王昌龄、高适、贺知章、包融、张旭等。刘昚虚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友”。刘昚虚诗今仅存十五首,大都为五言,多写自然景物,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录其诗达四首之多,且多评价颇高,如《寄阎防》:“青冥南山口,君与缁锡邻。深路入古山,乱花随暮春。纷纷对寂寞,往往落衣巾。松色照空水,经声时有人。晚心复南望,山远情独亲。应以修往业,亦惟立此身。深林度空夜,烟月资清真。莫叹文明日,弥年徒隐沦。”沈评其中“烟月资清真”句,“言性本清真而烟月又资之也,清绝高绝”。刘昚虚性格高古,不慕名利,习惜其寿命不长,殷璠对刘昚虚评价极高,他说“惜其不永,天碎国宝”,在其所编《河岳英灵集》中收刘昚虚诗十一首。
王季友,江西丰城人。生卒年不详。《河岳英灵集》辑其诗六首,并称其“白首短褐,良可悲夫”。元结编于乾元三年(760)的《箧中集》自序中说,沈千运、王季友、于逖等7人“皆以正直而无禄位,皆以忠信而久贫贱”,《箧中集》辑录王季友诗二首。《全唐诗》共存其诗十一首。又根据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王季友小传,“家贫卖屦,李勉引为宾客”,凡此诸种史载,可知王季友其人一生贫寒,未曾涉足官场。王季友虽家贫,但在当时诗名远振。他与杜甫,岑参、沈千运等交往甚密,杜甫诗中的“丰城客子王季友”即其人,并称赞他“王生早曾拜颜色,高山之外皆㟝嵝”。
以上王季友、刘昚虚、綦母潜三人,不仅在当时江西文坛堪称大诗人,就是放在全唐范围内,也称得上优秀诗人,这从当时及后人所编文集中,可略见一斑。至今仍被学术界公认为盛唐诗歌权威选本的《河岳英灵集》共收二十四位诗人的诗,而江西这三位诗人皆占相当数量;沈德潜选诗标准颇高,而这三位诗人亦在其中;此外,王季友、綦母潜、刘昚虚三人都入元代辛文房所编《唐才子传》。
郑谷,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唐末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守愚,据沈德潜《唐诗别裁集》郑谷小传,“光启二年(886)擢第,乾宁中为都官郎中,谷诗名盛于唐末,人都传讽号为郑都官,而弗名也”。又因其七律《鹧鸪诗》广为传诵,故人称“郑鹧鸪”。郑谷是唐代江西诗人中最有成就的一个。郑谷及其父郑史、兄郑启皆有诗名,人称“郑氏三父子”。由于受乡风及家风的影响,郑谷幼即能诗,据《唐诗纪事》载,当时大诗人、诗论家司空图读其诗,曾抚其背曰:“当为一代风骚主也。”
郑谷有诗四百多篇行世,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最有名的《鹧鸪诗》即为代表:“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春日西。”
郑谷诗一般能做到风格清新,通俗易解,但也因此有浅率之嫌。郑谷还有个“一字师”的佳话。据《五代史补》载,五代齐己《早梅》诗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句,郑谷改“数枝”为“一枝”,齐己叹服,拜为“一字师”。于是,时人称郑谷为一字师。
郑谷在当时是有全国性影响的大诗人,他曾与许棠、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全唐诗》说他“名盛唐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道:“汰其肤浅,撷其菁华,固亦晚唐之巨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