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馆建筑·开封山陕甘会馆
山陕甘会馆位于开封市徐府街路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时期旅居开封的山西商人日益增多,清康熙年间(1662—1722),他们于开封老会馆街(今龙亭东侧)集资建造山西旅汴同乡会馆,简称“山西会馆”。后来陕西、甘肃籍商人陆续加入,遂改名“山陕甘会馆”。会馆的前半部为关帝庙,西部和后半部为办公场馆,有戏楼、正殿、东西厢房等。经清道光至同治年间(1821—1874)不断扩建、重修,一组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建造考究、装饰华丽的关帝庙建筑群得以完成。
山陕甘会馆整体布局坐北朝南,中轴线对称布局,东西宽38~45m,南北长97m,面积3880㎡。由南向北依次有照壁、东西翼门、戏楼、钟鼓楼、牌楼、正殿、东西厢房、东西跨院等建筑。
照壁通高8.6m,宽16.5m,下部为石质须弥座,雕有行龙图案,覆绿色琉璃瓦。檐部为青砖仿木结构,梁头雕“寿”纹饰。照壁里外遍施砖雕,内容为人物、山水、花卉、鸟兽、花瓶、文房、乐器、算盘等,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是砖雕艺术的珍品,也是会馆砖雕的精华所在。照壁内外侧壁芯以砖雕缠枝牡丹和回纹装饰边框,内壁框内四角嵌有“夔龙捧寿”石雕,中心嵌石质高浮雕“二龙戏珠”,构图丰满华贵,技法细腻精湛,外围有12条砖雕小龙衬托。
戏楼系20世纪80年代末将开封火神庙戏楼迁移至此而成,坐南朝北,平面呈“凸”字形,共两层,分前后两部分,前为门楼、后为戏台。上层前侧为硬山式建筑,后侧为卷棚歇山式戏台。戏楼为绿琉璃瓦覆顶,前后檐部用天沟相连。下层前侧面阔三间,明间与戏台下层相通。
钟楼、鼓楼通高12.14m,重檐歇山式,绿琉璃瓦覆顶,脊正中饰象驮葫芦宝瓶。额枋饰木雕二龙戏珠、人物、花卉,内容为“普天同庆”“昭君出塞”“古城会”“踏雪寻梅”等。
牌楼为河南境内现存四座五间六柱柱不出头式木构牌楼之一。楼作歇山顶,覆绿色琉璃瓦,楼前悬挂“大义参天”匾额。主楼正脊中部置六角小亭,两侧各立狮、象驮葫芦宝瓶,形象生动。柱础双层,上为鼓形下为方形。抱鼓石表面浅浮雕龙、凤、狮、鹤、蝙蝠、牡丹、人物等。其中东侧抱鼓石上雕有戏曲故事“井台会”,西侧雕有“狄仁杰登山望母”,皆表现细致,极富感染力。
南厢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北厢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皆为灰瓦硬山式建筑,前坡屋面正中有黄色琉璃瓦菱心。檐下雀替、额枋等建筑构件遍布木雕,有动物、花卉、人物、场景故事等。
正殿从南向北依次由前厅、拜殿、大殿三座建筑以天沟连接而成,平面布局呈“凸”字形。殿内柱础颇具特色,雕刻有动物、山果、花卉、阴阳图、海浪山石等图案,为清代石雕中的精品。前厅为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屋面覆绿琉璃瓦,前坡有黄色琉璃瓦菱心。砖雕、木雕遍布建筑的每个构件,使整座建筑华丽异常。拜殿为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卷棚结构。顶覆绿色琉璃瓦,檐下有彩绘木雕。卷棚中央有一个石质香案,为嘉庆十二年(1807)所制,正面浮雕“八仙庆寿”,上部雕云龙及火焰宝珠,龙尾朝内,龙头向外,掉头回视,显示出龙的动感和力度,雕刻刀法娴熟圆润。大殿为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檐部无斗栱,后檐明间设门。屋面灰筒板瓦覆顶,绿琉璃瓦剪边,正脊为浮雕龙凤牡丹花脊,脊中央置有狮驮宝瓶。
山陕甘会馆以其精美的木、石、砖雕等巧夺天工的装饰艺术和幽雅恬静的庭院建筑而闻名,是我国古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照壁(张武军提供)
拜殿(文宣提供)
大义参天木牌楼(文宣提供)
钟楼(文宣提供)
照壁砖雕(文宣提供)
大殿木雕(文宣提供)
拜殿木雕(文宣提供)
后院建筑(文宣提供)
墀头砖雕(文宣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