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尽甘来:通往权力之巅-春秋故事-春秋时代历史

五、苦尽甘来:通往权力之巅

一切回国的准备都就绪了。

公元前636年,新年刚过,秦穆公便派遣大军护送重耳返回晋国。在逃亡十九年之后,重耳即将第一次重返祖国,而且是冲着最高权力而来。即将苦尽甘来之时,有一个人却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这个人就是狐偃。

流浪十九年后,一切梦想都快成真了,但可以共苦的人却未必可以同甘。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一旦重耳登上权力之巅,还会与旧臣共同分享吗?狐偃多次得罪重耳,是他设计将重耳灌醉后强行带出齐国。重耳醒来后操起武器要杀他,还扬言要啖其肉以解恨。

眼看重耳就要大功告成了,可是他们这些谋士的前程是喜还是忧呢?

狐偃要做一次试探。

行到黄河边时,他拿出一块宝玉献给重耳,然后说:“公子在外流亡十几年,在这些时间里我得罪公子的地方实在太多了。现在公子即将返回国内,我就此向公子辞别吧。”

重耳这十几年的流亡生涯也不是白过的,经历那么多坎坷后是何等的练达。听出狐偃话中有话,便回答道:“我与诸位同苦共难,如果不能同舟共济,请以此河水作证。”说罢把宝玉扔到河中,表示自己绝不是忘恩负义之人。

重耳这一扔,也扔掉了狐偃心中的忧虑。

护送重耳的秦国军队渡过黄河,进入晋国后随即展开军事行动。连续击败晋怀公的政府军,攻占令狐、桑泉和臼衰三座城邑。重耳召见三城的军政长官,这些人很识相地向他表示效忠。

政府军的失利令晋怀公大惊失色,他命令吕甥和郤芮率领军队驻扎在庐柳,与秦军对峙。秦穆公派了公子絷与吕甥和郤芮谈判,吕甥心里明白晋怀公得不到国人的拥护与支持,军队也没有斗志可言。他接受谈判,并将军队撤退到郇地。

重耳派出得力的干将狐偃参与谈判,谈判的结果是晋军阵前易帜倒戈,宣誓效忠重耳。重耳抵达郇地接管了这支军队,晋国的局势陡然之间失衡了,胜利的天平倾向了重耳一方。

在获得晋军的效忠之后,重耳率领这支倒戈的军队攻占了晋国最重要的城池曲沃。曲沃是晋武公的发迹之地,是晋国的陪都。攻克曲沃后重耳祭拜了晋武公的祖庙,之后开始向首都绛城进军。

与此同时,肝胆俱裂的晋怀公匆匆逃往高梁。重耳的大军兵不血刃占领了都城,在大臣的拥护之下终于登上了国君的宝座,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文公”。

从晋国太子申生冤死和重耳受牵连而亡命天涯,到重返晋国重耳总计在外流亡了十九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重耳遭受了晋国统治者的追捕、讨伐和暗杀,遭到过卫国、曹国和郑国等诸侯国的冷遇甚至羞辱。从西流亡到东,又从东流亡到西,备尝艰辛。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从流亡者到一国之君,年逾六旬的晋文公究竟如何在他生命最后几年的时间里完成无与伦比的历史勋业呢?

一国不容二主。晋文公上台后,马上派人到高梁将逃亡至此的晋怀公刺死,晋怀公只当了不到半年的国君。

晋怀公之死,令吕甥和郤芮两人惶恐不安。

吕甥与郤芮当初拥立晋惠公,后来又拥立晋怀公,而这两位君主正是对重耳施加迫害之罪魁祸首。现在风水轮流转,转到重耳上台了,吕甥与郤芮担心晋文公会秋后算账。

在吕甥看来,晋怀公被处死是一个内部大清洗的信号。他与郤芮一起商议,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拼他个鱼死网破。他们手握兵权,制订了一个暗杀计划。即打算在晋文公的住所纵火,能烧死省事。如果不能烧死,就在他逃出住所时,埋伏一队甲士半路伏击。

为了做到计划万无一失,他们还需要一个对内宫非常熟悉的人来作为内应。谁是最佳的人选呢?当然是当年追杀重耳的急先锋勃鞮。勃鞮是个宦官,在《左传》中称为“寺人披”,在《史记》中则称为“勃鞮”。他对内宫的熟悉自然不在话下,最重要的是当年他在追捕重耳时,曾经拔刀砍重耳。砍断了一只衣袖,只差一点点就要了重耳的命了。后来又奉命潜入狄国刺杀重耳,迫使重耳离开狄国流亡到中原,这样的人重耳能饶过他吗?

吕甥与郤芮找到了勃鞮,对他泄露了谋杀晋文公的计划,拉他入伙。勃鞮唯唯诺诺地答应下来,但是一出门,就径直奔向晋文公处要求谒见晋文公。

晋文公一听来人是勃鞮,不禁恨恨地想:“此人三番五次要置我于死地,今日尚未找他算账,他还胆敢来此求见我?”

晋文公吩咐手下传话说:“你是追杀寡人的急先锋,当年围攻蒲城时,晋献公让你第二天行动,可是你当天就赶到蒲城了。后来晋惠公命令你潜入狄国刺杀我,要求你在三天之内赶到狄国境内,可是你第二天就急匆匆地赶到了。在置我于死地这件事上,可真是不遗余力并迫不及待。当年被你一刀砍掉了袖子的那件衣服寡人还留着呢,你还胆敢来见寡人。”

勃鞮听了之后也不慌不忙,禀报道:“我以为您在海外流亡这么多年,应该明白做国君的道理了,没想到我看错啦。作为一名臣子,执行国君的命令一定要全心全意,当然要竭尽全力才行。当年主公命我到蒲城和狄国,我眼中的您就是主公的心腹大患,所以我拼命地追杀。现在您已经是新的国君,可是难道就没有人对您构成威胁吗?就没有人是您的心腹大患吗?当年齐桓公被管仲射了一箭,尚且可以任用他为相。我还以为国君是齐桓公这样有胸襟气度的人哩,看来是我错了。”

晋文公一听,勃鞮说的也不是没道理。作为一个臣下尽忠职守,本分所在。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晋文公心胸坦荡,宽恕勃鞮并宣他入殿。宽恕别人,有时就是宽恕自己。回报如期而至,勃鞮将吕甥与郤芮的阴谋全盘托出,晋文公听罢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

吕甥与郤芮手握兵权,两人想要谋反,晋文公却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应付。经再三考虑,他决定秘密离开晋国,亲自前往秦国求援。

由于吕甥与郤芮的耳目众多,为了避开这些人的盯梢,晋文公出行非常隐蔽。不走大路,只走小道,日夜兼程抵达秦国。晋文公出走的消息没有走漏,吕甥与郤芮一直以为晋文公还在宫中,终于要狠下毒手了。

三月某日,吕甥与郤芮突然对晋文公的行宫发动攻击。派兵包围行宫,纵火焚烧宫殿。令叛军没有想到的是晋文公根本就不在宫中,吕甥与郤芮的计划从一开始就失败了。宫廷卫戍部队与叛军展开激烈的交战,吕甥与郤芮因袭杀晋文公没有成功,心里大失方寸,无心恋战。便纠集了叛军,离开了都城,逃往边境。

这时已经得知晋国叛乱的秦穆公早就安排了大军在秦晋边界处严阵以待。吕甥与郤芮的叛军残余到了黄河边,秦军假装不知真相,仍然对他们友好相待,诱骗两人入秦军营地。吕甥与郤芮不知是计,刚一进入秦军营地,军队便被缴了械。两人一起被逮捕,秦穆公下令将二人就地处决。

这样,晋国的危机在秦军的援助下得以解决,秦穆公派遣三千名精兵护送晋文公及他的秦国夫人文嬴返回国内。

自武公代晋后,晋国迅速崛起为军事大国。与齐楚争雄斗霸不同,晋国长期陷入内部争斗,没有精力逐鹿中原。晋文公的上台为晋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平定吕甥和郤芮之乱后,晋国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政局稳定,内部精诚团结。历经磨难的晋文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终于使晋国从区域强国走向超级大国,开启百年霸业。

晋文公的成功首先归结于他的胸襟。

此前的晋献公、晋惠公和晋怀公等都是猜忌心强且心胸狭隘之人,经常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并损人不利己。在内政上,晋文公采取宽恕的政策,稳定了晋国的政局。与前几任君主相比,晋文公心胸坦荡。除了吕甥与郤芮两人因叛乱而被诱杀之外,他并没有因为一己之私而对晋惠公与晋怀公时期的官僚进行清洗,甚至对于曾经两次几乎要了他的命的勃鞮也没有追究责任。

除了勃鞮的例子外,还有另一件事可以看出晋文公的胸襟。

重耳原本有一名手下,名叫“头须”,跟着他一起逃亡到狄国。后来头须把财物偷走后返回晋国,这使得重耳一行人狼狈不堪。但是当重耳企图重返晋国时,头须就把这些财物拿出来为重耳归国打通各个关节。由于头须在他落难时卷款而逃,重耳对这个人咬牙切齿。现在他成了晋文公了,头须硬着头皮来见他。重耳不见,借口正在洗头发,准备打发头须走。头须说道:“留在国内的人是为了替主公守卫国家,追随逃亡的人是为主公执缰牵马。这两种人都是对的,怎么能认为留在国内的人就有罪呢?作为一国之君,如果还对小人物记仇,那么恐怕会让很多人深感恐惧不安了。”晋文公听到这些话后,觉得说得有道理,便亲自召见头须赦免其罪。

对追杀者和背叛者都一律以宽恕之心待之,这足见晋文公之气量。正因为如此,无论是追随自己十九年的亲信,或是惠公和怀公时的旧臣,晋文公均可一视同仁,量才录用。狐偃、赵衰和先轸等人都是在流亡过程中始终追随他的谋士,理所当然地成为他的左膀右臂;对栾枝和郤彀等旧臣,晋文公仍委以重任。这样晋国的权力核心中既有旧官僚集团的代表,也有流亡集团的成员,这无疑对新旧交替之间政权的稳定性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晋文公之所以能开拓一代伟业并非无源之水。

自晋国统一后数十年间,先后吞并荀国、耿国、霍国、魏国和虢国。国土面积大大扩张,具备了大国的规模。晋文公上台后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刺激经济,维持社会稳定。主要措施有废止旧债,减少赋税,救济贫困,保障最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水平;降低关税,整治道路交通,打击路匪,保障贸易的畅通;鼓励农业生产,推广农耕器具,节省用度,提高人民的收入。使得“政平民阜,财用不匮”。

国际大环境对晋国更为有利。

在晋文公之前,晋国奉行不结盟政策,不参与中原会盟。在流亡过程中晋文公接触到了中原崭新的政治思想,特别是管仲“尊王攘夷”与“会盟称霸”的思想,他对以“霸主”为核心的国际新秩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可是自从齐桓公去世后,中原大地没有一个国家有实力领导诸侯。面临楚国咄咄逼人的北进势头,中原诸侯急切希望有个华夏族强国出来主导中原局势。

晋国理所当然成为中原领袖的最佳选择。

当然能否成就霸业,还得看晋文公能否成功阻击楚国,捍卫华夏诸国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