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武王挥鞭
在淮河以南的诸侯国,多数都是小国,根本无力对抗日益强大的楚国。楚国作为南方大国的地位已经确立,周边的小诸侯国很多都依附于它,其中的一个小国叫“巴国”。
巴国想改善与邓国的外交关系,于是请楚国来担任中间人的角色,以撮合巴邓两国建立友好外交。楚武王很乐意助人为乐,派大夫道朔为中介,率巴国的使节团出发前往邓国。到了邓国南部的鄾地时,突然冒出一伙强盗将巴国使团与楚国大夫道朔一行人全部杀死,并且抢走了使团所携带的礼物。
这个抢劫行凶发生在邓国,楚武王认为邓国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派人前去责问邓国政府。按道理说,外国使团在邓国被杀,邓国政府至少也应该要缉拿凶手,给巴国与楚国一个合理的交代。但邓国君主却认为不是自己派人前去截杀使团的,而楚国却怪到自己头上。他心里颇不舒服,拒绝接受楚国的问责。
楚武王生气了,既然邓国不处理这件事,就由楚国来处理吧。使团是在鄾地被杀的,楚武王就派大将斗廉率领楚国与巴国的军队包围这一地区。
邓国政府认为楚国出兵实属侵略行径,也出动军队,救援鄾地。邓国军队由养甥和聃甥指挥,他们在观察楚巴联军的阵地后,决定先进攻实力较弱的巴国军队。虽然这个战术并没有错,但邓军的战斗力实在无法恭维。连续三次向巴军阵地发动进攻均未能得胜,在楚军与巴军的夹击下,邓军终于大败而逃。
邓军败走后,楚军占领了鄾地。
楚军在鄾地战役中的胜利使汉水以东的诸侯国大为恐慌,必须要联合起来才能遏制楚国的扩张,于是随国与郧国、绞国、州国和蓼国等再度结成军事同盟。
面对反楚同盟的扩大,楚国也积极展开外交攻势,远交近攻。公元前701年,楚国军事总长屈瑕出使贰国和轸国,打算与两国订立同盟条约。为了遏制楚国人的外交攻势,反楚同盟的五个国家紧急磋商决定联手作战。即在楚国边境发动进攻,截击屈瑕的部队,以阻止楚与贰国和轸国的结盟。
五个同盟国将蒲骚作为军事集结地,这是郧和楚边境的一座城邑,筑有城墙和防御工事。郧国军队率先抵达,在此安营扎寨,等候随、绞、州和蓼四国军队前来会合。
屈瑕侦察到反楚同盟的军队正在秘密集结,而驻守在边境的楚军兵力不多,他深感担忧。大将斗廉却沉着冷静,提出一个围城打援的作战计划。即由他本人率军攻打蒲骚,由屈瑕负责阻击四国援军。只要以最快的速度攻克蒲骚城,便可以一举打乱反楚同盟的计划。
小心谨慎的屈瑕觉得这个计划过于冒险,一旦不能如期攻克蒲骚城,则将面临五个国家军队的进攻,这对数量不多的楚军来说将是毁灭性的结果。胆略过人的斗廉坚定地答道:“兵不在多,而在于将士能否齐心协力。战机转瞬即逝,只要我们做好战斗准备,全力以赴,必可获胜。何必等待援军,坐失良机呢?”
优柔寡断的屈瑕甚至想通过占卜的方式向鬼神讨问吉凶,这种做法无疑暴露了他内心深处的恐惧。而一名将领如果心怀恐惧,势必会在战场上退缩。斗廉深知此理,他断然回答道:“有疑惑才要占卜,现在没什么好疑惑的,何必占卜呢?”
斗廉必胜的信念拯救了楚军的命运,他们在夜幕的掩护下大胆地进攻蒲骚城。守城的郧军在黑灯瞎火中根本无法判断敌人数量的众寡,而盟军的到来还遥遥无期。在不知虚实的情况下,郧国人选择了撤退,他们在星夜弃城而逃。斗廉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大胆运用心理战术,兵行险招,出奇制胜。
此役的胜利意义非凡,后至的随、绞、州和蓼诸国军队在得知蒲骚失陷后再无心恋战,各自作鸟兽散。
屈瑕通往贰国和轸国的道路遂通行无阻,楚与两国订立盟约,打出一张漂亮的外交牌,令反楚同盟陷于被动之中。
反楚同盟日益成为楚武王的眼中钉和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当然,要击败反楚联盟并非易事,因为这些国家有军事合作协定。即倘若遇到楚国入侵,其他国家得出兵相援。因此选择打击对象就特别重要,一定要速战速决。决不能拖泥带水,陷入持久战。
面积较小、实力较弱的绞国自然成为攻击的目标。
公元前700年,楚武王亲自操刀,统领大军兵临绞国都城之下,在绞国都城的南门外安营扎寨。绞国都城颇为坚固,易守难攻。屈瑕视察了周围的地形,发现绞都北面是一片山地,山上树木很多。他心生一计,向楚武王建议说:“绞国是个小国,缺少有谋略的人才,可以用智谋巧胜。我们先派一些樵兵到北山砍伐树木,作为诱饵将绞军引诱出城。再埋伏,可在城外解决战斗。”
这个计划相当好,倘若攻城,有可能陷入持久战,十分不利;如果能歼敌于城门之外,这是最好不过了。楚武王对屈瑕的建议十分欣赏,派出三十名樵兵到北山中砍柴。绞军在城楼上看到楚国的樵兵三三两两的,便杀出城去,在北山中将这三十名樵兵全部生擒。
这么轻松就抓到俘虏,绞国人欣喜若狂。
当天晚上,楚武王悄悄地将主力部队转移到北城门附近埋伏起来,在山中也埋伏了一支部队。第二天,更多的樵兵进山砍柴。绞国士兵一看,这个唾手可得的立功机会可不能丢失,争先恐后地涌出北门到山中搜捕樵兵。不想绞国士兵倾城而出后,遭到了埋伏在山中的楚军的迎头痛击。抱头鼠窜,逃回北门。
这时绞军还以为楚军的主力部队仍然驻扎在南门,其实楚武王已经将主力集结在北门附近。绞军被赶下山后,楚军从两旁杀出截断绞军的退路。一阵混战之后,绞军大败。死的死,伤的伤,还有不少被楚国人俘虏。
至此,绞国已无力与楚军对抗,只得开城投降。与楚武王签下城下之盟,并退出反楚同盟。
楚国只以短短几天的时间,便打垮绞国,赢得相当漂亮。
南方的小诸侯国实在太多了,这些国家大多成为楚国鲸吞蚕食的对象,但是楚国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
迫降绞国后,楚国盯上了位于彭水流域的罗国。
楚国远征军的统帅屈瑕,他也是伐绞之役中的幕后英雄,这些年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他春风得意,有点飘飘然,完全不把罗国放在眼中。自认为挥鞭一指,罗国就得缴械投降。
骄兵必败,可是很多人忘了这句警告。
以弱敌强,罗国人并没有丧失斗志。为了击败强大的楚国兵团,罗国派出情报专家伯嘉单枪匹马三次前往楚军驻地附近,侦察敌人动向,对楚军的人马、装备和行动了如指掌。伯嘉可以称得上是春秋时期有史料可查的最早的谍报人员了,他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了增强军事实力,罗国又派人联系了卢戎(南蛮的一支),请求出兵共同抗击楚国。
与罗国的精心备战相反,楚军统帅屈瑕却趾高气扬。不仅对罗国不屑一顾,甚至对部将的意见也懒得听了。他下令:“谁要提意见,就得受罚。”谁也不敢开口说话了,军队与其说是在进军,不如说是在游山玩水。全军弥漫着一种过度的乐观主义,松松散散地抵达了鄢水。
在渡过鄢水后,楚军的阵容更加混乱,毫无警戒心。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罗国军队应该龟缩在城中,等待他们发起进攻,然而罗国人却密切注视着楚军的一举一动。正当楚军失去战斗队形且没有任何防备之时,罗国与卢戎联军突然发起袭击。兵分两路,对楚军形成左右夹击之势。楚军虽然是百胜雄狮,此时却混乱不堪,完全失去斗志。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楚国以尚武立国,武士的荣誉感特别强。统帅屈瑕遭此大败,羞愧难当,在荒谷自缢身亡。其余将领纷纷将自己绑起来,听候楚武王的处罚。楚武王愦然叹道:“不能怪诸位将领,全是我的过错。”把失败的责任全揽到自己身上,不愧为胸襟广阔的明君。
伐罗之役是楚国所遭遇到的第一次惨败。
遭此重创之后,楚武王认识到尚未具备足够的优势来剿灭周围的反楚势力。于是将重心转向治理内政、提高军队素质上,之后将近十年时间楚国没有挑起大规模的战事。
直到公元前690年,楚国才又一次大举用兵,此时楚武王在位时间已超过半个世纪。当他对着铜镜时,不由得感慨岁月无情。虽然他内心仍然燃烧着年轻时的热火,但身体还是一天天地衰老了。心脏总是“扑扑”地急跳,大概是患有心脏病。当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去日无多,更想亲自出征,以遂平生之志。
出征的目标仍是随国,临行前他向挚爱的妻子邓曼说:“我心跳。”
邓曼叹了一口气说:“夫君的福禄怕是到尽头了。大自然的规律,满盈则亏。大王临战之际,突然心跳得厉害,大约是祖先们的英灵在召唤了。如果大王薨于途中,出征军队能不遭到损失,这也算是国家之福了。”
楚武王听了夫人的话后,突然想起五十多年前的往事。当时他的哥哥国君熊眴去世,熊眴的儿子继位。但他却发动兵变,杀死侄儿,自立为君主。在这五十年的时间里,他南征北战,开疆拓土。并自立为王,与周王室分庭抗礼。一生之事业,何其壮也,何其快哉!即便这是最后一战,作为一名君王与武士死于征战之途,马革裹尸,亦死得其所也。
果不其然,楚武王出师未捷身先死。他由于心脏病发作,死于征途中。
统帅之死,给出征的楚国兵团带来不确定的变数。斗祁与屈重封锁了楚武王去世的消息,佯装继续攻击随国。如果能迫降随国最好,即便不能,也炫耀一下兵威。再徐徐退兵,令随军不敢贸然进攻。
这是一次大胆的以进为退的欺骗战术。
在斗祁和屈重的指挥下,楚军在溠水搭设浮桥。渡河后修筑起军事营垒,制造持久作战的假象,随后兵临随国都城之下。随国举国震恐,派出使者要求与楚国和谈。屈重以楚武王的名义,进入随国的都城与随侯签订盟约,然后井然有序地退兵。这次军事行动楚军在元首中途病逝的不利情况下,利用各种手段迷惑随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的。也可见楚武王十年的整顿军队,使军队的素质大大提高。
西渡汉水之后,斗祁与屈重才正式宣布楚武王的死讯,随侯得知消息后后悔莫及。
楚武王在春秋之初,是堪比郑庄公的一代雄主。其在位达五十一年,南面称王。对周围诸侯国采取政治攻势与军事打击双管齐下的方针,楚国两百年之霸业实以楚武王为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