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己三天改一字

齐己三天改一字

我国唐代,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他们创作出大量美丽动人的诗篇。在这些诗人中间,有一位叫齐己的和尚。

齐己生活在晚唐时期,这位和尚不像别的僧人似的整天坐在庙里念经。他喜欢到各地去亲眼看看那些雄伟的山岳、浩荡的河川和古老的遗迹,去亲自拜访那些有名的诗人、饱学的义士,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个“旅游爱好者”。在四处游历的过程中,齐己眼界大开,对如何作诗也有了越来越深的领悟,渐渐形成了清秀淡雅的诗风。他的名声随着他的作品在人们中间流传开来,大家对这位诗僧都很钦佩。

如果换了别人,这会儿恐怕要飘飘然起来,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了,可齐己是个很谦虚的人,他不仅没有自满,反而日益强烈地感受到前辈大诗人的成就是多么伟大,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和他们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他一方面继续四处游历,在名山大川中增长见识、陶冶性情;另一方面又抓紧时间认认真真地作诗,一字一句都细细推敲,尽量做到一首比一首强。可是,在很多事情上人们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开始的时候因为起点低,要想取得进步很容易,可达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非常困难了。齐己觉得自己就处在这种状态中,耳边的赞美声越来越多,可自己进步的速度却越来越慢了。这时,他心中日益深切地感受到,廉价的赞美只会消磨奋进的决心,中肯的批评才是帮助自己除去创作弊病的良药。他渴望自己的诗作得到内行的、公正而严厉的评价。

这天,齐己来到袁州(今江西宜春),他向当地人打听,此处可有善于作诗的人。人们告诉他,有一位郑谷先生住在城里,诗作得很好。齐己知道郑谷是一位诗坛前辈,从他那儿一定可以学到许多东西,于是就带上自己最新创作的几首诗,前来郑家登门求教。不巧,郑先生出门访友,不在家。齐己有些失望,但还是不甘心放弃这样一个学习求教的好机会,他把所带的诗稿留在郑家,希望郑先生回来后能帮助他找找不足。

晚上,郑谷访友归来,听说齐己来过,心中为没能见上一面而深感遗憾。诗僧齐己的大名,他已多次听人说起,早就有意会会这位颇有才气的和尚了。好在齐己留有诗稿,见诗如见人,也算是一种补救吧。灯下,他展开齐己的诗稿,一首首细细地品味起来,时时为诗中的清辞丽句暗暗叫好,甚至吟哦出声。对其中的一首五言律诗,他琢磨了许久。那首诗是这样的:

高山喧省闼(tà),雅颂出吾唐。

叠巘供秋望,无云列夕阳。

自封修药院,别下着僧床。

几梦中期事,久离鸳鸯行。

读完了诗,郑谷心中忽起一念,决定考验一下齐己的耐心和悟力。他微笑着在给齐己的信上写道:

“您的诗我已仔细读过,觉得的确很好,体现出了独特的风格,从中可见作者功力不凡,并非徒有虚名之辈可比。只是在那首五言律诗中,好像有一个字用得不是很合适,请您考虑一下,看能否换成另外一个字。”但究竟是哪一个字呢?郑谷没有说,要齐己自己去找。

齐己收到这封信后,觉得这位郑先生不仅有水平,而且有意点拨自己。郑先生出的难题,让齐己又兴奋,又紧张。毕竟,从40个字中找到那个不合适的字,再作出合适的修改,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啊!但齐己告诉自己,一定要竭尽全力去把诗改好,不能让郑先生失望。

齐己闭门不出,捧着自己的诗稿,对每一句、每一字反复思量,来回考虑,那苛刻的程度,使他显得全然不像这首诗的作者,而像个挑剔成性的批评家。在冥思苦想中,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朝霞第三次将屋里映红时产生了灵感,对诗作进行了恰当的修改:将“别下着僧床”一句中的“下”字改为“扫”字;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可效果就截然不同了:一个“扫”字,把僧床久未睡人,灰厚尘密的景象生动地反映了出来,由此而形成的诗意,要比修改前的那句深远得多。

齐己修改成功,抑制不住心中的兴奋,立即前去拜访郑先生。一见面,他便把改好的诗稿毕恭毕敬地递到郑谷手中,说道:

“我已对诗作出修改,不知是否合适,还请您指教。”

郑谷看了看诗稿,连连点头微笑,心中对齐己的谦逊与颖悟着实佩服。二人畅所欲言,谈诗论文,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齐己离开袁州前,又拿了一首《早梅》诗请郑谷评鉴。是这样的: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郑谷读后,对齐己说:

“你这首诗作得很好,但有一点美中不足,就是‘早梅’之‘早’还不够突出,恐怕还是需要改动诗中的一个字。”

齐己仔细想了半天,却还是不明白该改哪个字,如何改?他没有强词夺理地为自己的诗辩护,也没有不懂装懂,而是很虚心地向郑谷讨教。郑谷微笑着说:

“如果把‘昨夜数枝开’改为‘昨夜一枝开’,是否比较扣题?”

齐己恍然大悟,连声称是。把“数枝”改为“一枝”,“早梅”凌风傲雪、独领风骚的精神得到了更突出的表现。郑谷的意见,的确很有道理。而齐己如果不能虚怀若谷,他又怎么能给自己找到郑谷这样高明的“一字之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