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拜洋师
清朝的康熙皇帝自幼就继承了王位,别看他年纪小,头脑可聪明啦,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而这也同他谦逊好学的品质是分不开的。
公元1677年,当时的康熙皇帝年仅14岁,清朝发生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历法之争。”
这天,皇宫里气氛特别紧张,以大学士图海为一方,辅政大臣鳌(áo)拜为另一方,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小皇帝正襟危坐在高高的宝座上,冷眼看着相持不下的双方。
图海鼓着腮帮子、气哼哼地说:“钦天监的监正杨光先不学无术,观察天象,错误百出,贻误农时,危害国家。民怨极大,请皇上一定严加惩办!”
鳌拜也不甘示弱,拉起嗓门直嚷嚷:“图海血口喷人,杨光先是本朝的大功臣,是我亲自提拔上来的,不可以惩办有功之人!”
双方越逼越近,越吵越凶。康熙只得说:“你们不要再吵了!这件事情我调查清楚了再说。”
康熙知道,这个案子其实十分简单:杨光先是靠诬陷他人、阿谀奉承起家的。而他所担任的钦天监是负责观察天象、制定历法的机构。因为他没有真才实学,玩忽职守,测得的天文数据,错误百出,严重地危害了农业生产。但是康熙不能立即作出判决是有他的难处的:第一,这个案子涉及到天文、数学等许多专门知识,而自己又不在行;第二,鳌拜仗着先帝遗命辅政,搞得自己大权旁落。鳌拜根本不把自己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康熙回到宫里,吃不好,睡不香,整天都在琢磨这件事。他心想:撤掉杨光先就是给鳌拜一个下马威,一来可以杀鸡给猴看,灭灭他的威风,二来可以任用一个更称职的大臣。但是,这必须给他定一个适当的罪名,找到他犯罪的依据才行。看来首先要自己掌握这方面的学问,才能做到令人信服。于是小皇帝暗暗下定决心:先花上两年学好天文、数学再说。
跟谁学呢?自然科学是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的,清朝改用的新历法,就是由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用西方数学原理改制的。康熙便把汤若望的助手、比利时人南怀仁请来,做了他的数学老师。打那以后,康熙一直保持着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
南怀仁不仅教康熙学习代数、几何,还给他讲授天文、地理,教他学习拉丁文。康熙在这位洋教师面前一点皇帝架子也没有,恭恭敬敬,刻苦勤奋,不管有多少政事缠身,都首先按时完成作业。
经过较长时间的艰苦学习和精心准备,康熙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眼界大为开阔,对处理“历法之争”已有了充分把握。两年之后,16岁的康熙机智果断地除掉了鳌拜,夺回了他的统治大权。
通过这次事件,康熙尝到了学习自然科学的甜头,学习的劲头和兴趣也就更大了。他广泛地邀请西方传教士中有学问的人,拜他们为师虚心地学习各种知识。
听洋教师的课,的确是件苦差事。洋教师的中文说得不好,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勉强应付,要讲清本来就枯燥的代数公式、几何定律,实在难上加难。
多亏康熙学习刻苦,谦虚、耐心,他一面听课,一边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把一些细节问得清清楚楚。在学习代数解方程时,他把未知数称作“根”,未知数的乘方或立方称作“方”。用“根”和“方”列出方程,通过解方程来求“根”。
这些术语,在中国还一直沿用到今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