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的喜与忧
滇池亦称昆明湖,昆明池,滇南泽等,是昆明的代表和标志。
滇池是由于地顶构造作用引起断层陷落而形成的构造淡水湖泊。长约39公里,宽10余公里,总蓄水量15亿立方米。滇池周围奇峰嵯峨林海苍莽,繁花似锦,名胜众多,擅湖山之灵甲春城之秀。此乃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仙境”胜地。周总理称滇池是云南人民的“掌上明珠”。清代名士孙髯翁面对诗境画意不胜感憾,曰“莫辜负:四周香稻,万倾睛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滇池,雄伟,奇特,秀丽,旷迈。登上湖边大观楼,更觉“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扳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又似“茫茫五百里,不辨云与水。飘然一叶舟,如在天空里。”如此,千姿百态婀娜多姿,使人陶醉。
自然界能赐予我们天赋美景,但是,自然界并不能使美景永葆青春。遗憾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滇池周围人口急剧增加,工农业生产给滇池带来的污染也越来越多。我们对滇池取之过多,爱护不够,急功近利,肆意践踏,已大大超过自然界赋子它的承受能力。为此,专家关注,民情忧虑,不断发出:拯救滇池,保护“明珠”的呼吁。
由于“围湖造田”,使滇池的湖面缩小,水位降低。湖面由1957年的330平方公里减到现在的307平方公里;水质污染,生态环境恶化。每年排入工业废水1.09亿立方米,生活污水4300万吨。它象一只无形的毒手,扼杀着滇池的青春美容。危害着滇池的动植物群落。由50年代中期至今,水生生物由44种减少为29种,有代表性的土著鱼由15万种减少到4种。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已开始重视对滇池的保护和治理工作,并取得了 一定成绩。但是,决心和成效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目前的现状仍是:一面在加紧治理, 一面又在制造新的污染。1989年二季度,因污染环境,使该地降酸雨频率已达16%,新建,扩建,改建的250个工业项目中,不少成为新的污染源。每天滇池仍将受纳有机污染物质12万吨,工业废水数十万吨,以及化肥、农药等大量污染物。如此情境,使那些慕名前来的各国游客,望滇兴叹,大杀风景。
“快快拯救滇池”,“如不及时采取措施,400年后滇池将不复存在”这绝非危言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