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连材直言进谏惨遭杀害
寇连材(1868—1896)直隶昌平人,出身于小康之家,早年读过书,后县试未中,23岁时自阉入宫,乃成为侍奉慈禧太后的太监。提起太监,人们容易联想到揽权擅政的魏忠贤、怙势弄权的李莲英,但寇连材却与他们迥然不同,是个深明大义,窃忧时局和肯于舍生取义的人。所以后来他被梁启超誉之为“义裂”宦官。
寇连材生活在一个外患频仍的时代,曾立志要为救国救民做一点事情。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又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来,举国震动。从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发动的“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维新派的活动,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慈禧深恐光绪乘机扩大势力,威胁自己的统治地位,就把寇连材派到了光绪身边,名为侍奉皇上,实为监视光绪一举一动。寇连材接近光绪后,对其有名无实的处境深为同情,对其一意变法的决心和勇气极为敬佩。于是,寇连材不仅没有按慈禧的意愿去做,反而萌生了向慈禧进谏的念头,以求其改变过去的所作所为。
1896年3月23日晨,寇连材跪在慈禧榻前哭奏说:国危至此,老佛爷即使不为祖宗天下打算,难道也不为自己打算吗?怎么还忍心去玩耍,就不怕发生变乱吗?慈禧听后大怒,训斥了寇连材一顿,只因是自己的心腹,才未予惩处。但寇连材并未就此罢休,准备再一次以死进谏。他请了五天假,回到家乡与亲人诀别,同时,也利用这几天时间写了一篇奏折,其中有:请太后勿揽朝政、归政皇上;请停止园工;请勿听用李鸿章、张荫桓所言之事等十项内容,大多是人人不敢开口之言。3月28日,寇连材将这份奏折跪进于慈禧之手。慈禧看了一半已十分震怒,她起先以为寇连材是受了别人指使写的,但寇连材毫不推脱地承认全是自己所为。慈禧进而又问寇连材,本朝成例,内监有言事者斩,你知道吗?寇连材回答说,奴才知道,如怕死就不上奏折了。慈禧恼怒至极,当即就把寇连材关押在内务府慎行司,次日便移交刑部处斩。
寇连材临刑时,神色坦然自若。他整了整衣襟,朝宫殿拜了九拜,又遥向家乡父母叩了头,然后说,如此足千古了。随即慷慨就义,为维新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旁观者人山人海,不少人被寇连材舍生取义的精神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寇连材之死告诫人们,腐朽、没落、反动、顽固的封建统治者是不会纳谏改革,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除非人民起来革命,把他们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