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技术竟敢签合同

不懂技术竟敢签合同

宁夏某棉纺厂,是建厂30多年,有较雄厚技术力量的老厂。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迅速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80年代初,决定对本厂进行技术改造,计划从德国引进静电植绒设备。1985年草签了合同之后,由一位市委领导率领考察团,前往德国考察、鉴定机器性能和适用情况。考察团成员中只有一名技术员,还是学纺织的,基本不懂技术设备。这个考察团在德国转了10天,既没有考察机器性能的先进程度,也没有进行认真的市场调研,甚至根本就没有见到整套机器设备,然而他们却签了引进合同。考察团“顺利完成任务”,人人“满载而归”。1986年,该厂贷款450万元把静电植绒设备运回厂内。全厂工人盼望以久的先进设备终于到来,大家兴高采烈,日夜兼程地进行安装调试,眼巴巴地希望这先进玩艺能尽快给工厂带来效益,使职工增加收入。但是,安装完毕,试车生产后,大家都目瞪口呆,全傻了眼。结果带来的不是剪彩贺喜,反而是产品不合格率占80%以上。而且这些产品当时在市场上根本没有销路。无奈之下,不得不以连成本一半都不到的价格处理给给本厂职工。这套数百万元的设备也只能“退休安息”。可是全厂职工却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银行贷款怎么偿还?大家勒紧裤带想尽一切办法,也只是还掉了300万元的贷款利息。原来的450万元贷款债务仍分文未减。加上其它因素,目前该厂已欠外债773万元,全厂人均债务约3万元。银行不再贷款,对所欠利息照扣不误。而当年拍板引进这套设备和出国考察的那些人,如今都早已不在厂内,他们个个官运亨通,经济收入也有增无减。

据了解,早在草签合同时,就有人发现这套设备引进不妥,也够不上先进,充其量也只有70年代初的水平。而且当时国内情况已有变化,静电植绒产品已没有多少市场。但“上边”还是要决定引进,还是决定派团出国“考察”。

此事只是直述,无需多评,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