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垦戍边疆
林则徐坚持禁烟抗英,伸张民族正气,爱国救民,为我国近代留下了不朽的功绩。但由于投降势力穆彰阿及琦善等大臣的阻难与陷害,清廷以“效力赎罪”为名,把林则徐遣戍新疆伊犁。
林则徐流放新疆之后,壮志未酬,忧愤之余,仍抱爱国图强之念。他深感我国辽阔的西陲,虽然久无烽火,但对沙俄野心,早有洞悉。既来边疆,面临困难,矢志为国之心未泯,于是以待罪之身,倾全力于边疆屯田垦荒。戍地伊犁,是康、雍、乾等朝协同当地民族,数平叛乱,结束分裂割据,实现和平统一的重镇,历来虽有屯田垦荒之举,因恐内地人和少数民族聚集开发,多所限制,鼓励不足。林则徐遣戍后,根据旧案规定,凡属伊犁、乌鲁木齐废员,如有情殷报效,自愿捐资,招募养民,进行垦荒屯田,可以奏请鼓励,即于道光二十四年起,带病协助清廷驻边将军布泰,办理阿齐乌苏一带废地垦务。还认资捐修龙口水渠工程,兴修水利,用夫匠五十三万余工,为时四月,实垦得地址六万四千余亩。据曾随一起的僚佐钱江后业记述,当时林则徐采用了一种称为“一分愿”的办法,动员认资捐修,作为对国家的报效。由于伊犁垦荒取得了成效,乌鲁木齐和天山南路各城也相继仿效,奏请开垦。林则徐又被传谕去南路阿克苏、乌什、和阗等调查垦荒事宜。他先后亲自查勘了八个城属的垦地达六十八万九千多亩,行程三万余里。之后,又继续到哈密等地查勘垦地。他每到一地,不只是清丈亩数,还根据山原形势,倡导开浚水源,兴修水利,或推广卡井,或引雪水过沙漠,灌溉民田,使不少荒田变为沃壤。同时,又因地制宜,采用民屯或回屯办法,使地无旷土,兵农合一,以加强边境的防御力量。在产棉地区,还将内地汉族人民使用的纺车,推广运用。他在天山南北各地垦地,属于“效力赎罪”性质,不能列衔上奏,因其始终抱有保卫国家民族利益之志,埋头实干,作出了功绩,得到驻地大臣布泰等称颂,报请朝廷录用。道光二十五年,终于奉旨释放,以四、五品的京堂名义回京候补。次年,又从陕甘巡抚调任为云贵总督,在任内采取招商募民办法,积极开发银矿,增加银源,继续关心国家财政匮乏问题,寻求国富民强之策,直至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冬病死。
林则徐禁烟抗英本是爱国救民之举,遗憾的是,清廷却以“效力赎罪”为由,把他流放到新疆垦戍。可贵的是,林则徐身临逆境爱国图强之心毫不动摇,在逆境下他为边疆经济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个事例告诫我们在特定条件下,人的素质对于经济事业的成败有决定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