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彗星的早逝
诗人朱湘——中国的济慈(鲁迅语),1904年生于湖南沅陵县,1919年入清华大学,1927年赴美国留学。二年后回国,在安徽大学任教,三年后被解聘,从此颠沛流离,生活极端贫困。
朱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翻译家。他从1922年开始发表作品,从事文学活动的时间不过十年,却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篇,如《夏天》、《草莽集》、《石门集》、《永言集》等。朱湘还非常重视翻译,他的译诗在“五·四”以来的翻译界占有重要地位,一向为文艺界人士所重视。为了搞好翻译工作,他苦苦学习外国语言,精通了英文、希腊文、拉丁文、法文、俄文、意大利文等。正是有了如此扎实的语言功底,所以他方能驰聘世界诗林,涉猎多种诗卷,采集珍品,把一串串珍珠似的诗篇奉献给读者。《朱湘译诗选》就是我国新文学运动初期第一部外国诗大观,也是几千年来世界诗歌历史长河中一颗耀眼的明星,这出自一个年轻的诗人,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可惜,朱湘纵有如此的才华,竟为当时社会所不容。自从被解聘后,他整日颠沛流离,衣食无着。他,曾在汉口旅舍被扣留,写信望苏雪林先生拯救;他,曾被上海轮船上的茶房押送,当面去求赵景深先生解脱;他是如此的困窘,竟落到靠讨钱买衣衫蔽体的地步。终于,诗人的忍受达到了极限。1933年12月1日,诗人由上海乘吉合轮赴南京。5日清晨,他怀着对生活的彻底绝望,怀着对社会的满腔怨恨,狂饮半瓶酒,朗诵着德国诗人海涅的原文诗,愤然跃入江流。临终不忘艺术,可歌可泣。当时,别人以为他是失足落水,投下救生圈,他没用,挣扎几下就沉入了水中。待停船下去打捞,已经不见踪影。可惜,一颗诗坛彗星,年仅三十,就这样过早地殒落了。
可以说,是当时的黑暗社会扼杀了这位年轻的诗星。如此博学之士,竟然不被重用,竟然被逼至死,可见社会之不公。诗人的早逝不仅是其个人的遗憾,而且也是我们文学史上的一个遗憾。倘若诗人高寿的话,定然会绽放出更加灿烂的花朵,对中国的新文学将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