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卖药
杜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中国的“诗圣”。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是在他生前却极不得意。他三十五岁时到达京城,希望能求得功名。奸佞李林甫为了显示他治理朝政有绩,“野无遗贤”,竟玩弄科举骗局,对考生一概不录取。杜甫考试未中,不得为官,生活无着,只得靠卖药为生。后来又遇上安史之乱,他和百姓一起滇沛流离,过着逃亡的生活,在四十岁时到秦州(今甘肃天水)避难,生活困窘,他和妻子、儿子全家一起又干了了卖药的营生。其《秦州杂诗》即言:“晒药能无妇,应门亦有儿。”后来他得到朋友的资助,在成都过了一段安定日子,朋友死后,他又开始流浪,到五十九岁时流落到湖南潭州,连住所都无,以船栖身,生活穷困,又只得采药卖药。在艰难困苦中诗人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作,同时也寄寓了他心中的不平。“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这首为荆南节度使卫伯玉新居所写的诗,表现了诗人无限的惆怅。他在卖药之时,希望卫伯玉能够举荐,但是反遭猜忌。在贫病交加无人识才爱才的时代,一代诗圣就郁郁而逝。
一个人的才华虽然不会因为他的处境困厄而泯灭,甚至可以有“穷困出诗人”一说,但是穷困也可以使天才早逝,一个诗人在创作力最旺盛的时代却迫不得已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采药卖药,而得不到当时号称世界强国的唐王朝给予一席安身之地,此种事实岂不令人千古扼腕叹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