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帝竭天下之财以自奉
清朝最高统治者咸丰皇帝,在财政经济问题上只知竭泽而渔,而不懂得放水养鱼,他力图靠搜刮民财以应财政急需,却不能采纳钞币管理的正确主张来发展经济,“竭天下之财以自奉”,最终免不了亏国病民的恶果。
1850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战争爆发,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筹措军事经费和搜刮民财,成为统治阶级的当务之急。于是有些人主张发行不兑换纸币以及铸造大钱等办法搜刮民财,解决财政急需。咸丰元年(1851年),曾任户部主事、监察御史等官的王茂荫,写了《条议钞法折》呈奏皇上,提出有限制的发行纸币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王茂荫货币主张的中心,是要求在银本位的基础上有稳定的货币流通,以利工商业的发展,反对通货膨胀政策。建议发行数量有限制的纸币,借以缓和政府的财政危机。他注意到不可滥发钞票,说“钞无定数,则出之不穷,似为大利。不知出愈多,值愈贱”。为了防止滥发,他主张先试发行十万两,试行一、二年之后,如果流通无困难,再逐渐增加。最多只能发行一千万两。因为国家财政收支总共不过数千万两,发行一千万两的钞票,是“以数实补一虚”。他不主张完全用纸币代替白银流通,强调“用钞以补银,而非舍银而从钞”。他所提出的“以数实补一虚”的发钞原则,对限制纸币滥发起一定作用,但它却并不是保证纸币稳定的必要条件。因为,纸币发行量在没有超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情形下,即使全部代替了金属货币,也仍然不会贬值。王茂荫对纸币流通规律还不能理解,可是他已粗浅地认识到纸币与金属货币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并企图按照这个原则为纸币发行规定一个最高限,这是很可贵的。
王茂荫也反对铸大钱,他认为铸大钱,必然引起私铸繁兴,物价涌贵的现象,导致市场纷扰,民情惶惶的局面。他倡行纸币,反对大钱,在货币理论上都是以货币金属主义为依归的,以实在的足值货币为基础,所以他把这种情形皆称之为“以实运虚”。他还应用虚实相权理论,指出纸币与虚价大钱的区别,并申述大钱不可行的理由。他说:“大钱虽虚,视钞票则较实,岂钞可行,而大钱转不可行?不知钞法以实运虚。虽虚可实;大钱以虚作实,似实而虚”。由于当时的货币制度尚无主币、辅币之分,流通中的大钱并非货币符号,而是通用货币之一种,它的正常流通必须以其法定内容与实在内容相符为条件,所以他对虚价大钱的看法大体上是正确的。
王茂荫提出的关于限制滥发纸币和反对虚价大钱的正确主张,均未被采纳,并受到咸丰皇帝的严旨申饬。咸丰三年,清政府发行不兑现的银票、钱钞和加铸大钱来掠夺民财,不仅遭到商民拒绝,甚至官吏、兵丁都感不便。商店纷纷歇业,市井萧条,果然出现了亏国病民的恶果。这件事当时引起在京外国人的注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言及此事,就是从当时俄国驻北京使馆传到欧洲的材料中得知的。
王茂荫的正确建议未被采纳,说明清朝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它告诫人们:一个竭天下之财以自奉的腐败政府,是很难采纳利民的正确建议,因为这种建议是无法满足反动统治者的贪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