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之死

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之死

约翰·威克里夫(John Wyeliffe或Wielif,约1320—1384)生于英格兰约克郡北区。早年毕业于牛津大学,1372年,获神学博士学位。曾任牛津大学神学教授。1374年任莱斯特郡鲁特沃教区长的职位。同年受国王爱德华三世之命出使布鲁日,与教皇的代表谈判英格兰与教廷之间的有关问题,谈判失败。

威克里夫在担任圣职期间深知英国天主教会的特权与腐败,他支持英王爱德华三世反教皇的斗争。1375年,威克里夫撰写了著名论文《论神权》三卷和《论政权》,提出宗教改革的主张,后来得到发展。他的改革思想包括:反对偶像崇拜,主张《圣经》高于一切,教徒应听从《圣经》而不应听从教皇;主张教产世俗化,剥夺教会财产;反对罗马教皇在英国征收贡赋:主张建立听命于英国国王的新教会,英国教士的圣职应由英王授予,否认教士有赦罪权;主张用民族语言作礼拜,简化教会仪式。威克里夫被视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者。威克里夫翻译的《圣经》与诗人乔叟的著作《坎特伯雷故事集》齐名,他们为英国文学语言奠定基础。威克里夫被誉为“英国散文之父”。

威克里夫的宗教改革反映了市民廉价教会的要求,对世俗贵族有利。所以,兰开斯特公爵和帕西勋爵请他到伦敦讲学,影响很大。这引起英国天主教当局和罗马教皇的不满,将他视为异端,多次企图对威克里夫进行宗教法庭审判、定罪。1377年2月,英国教会法庭传讯威克里夫,同年5月,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连续给英国教会当局发布五个训令,命令坎特伯雷大主教逮捕威克里夫,听候罗马教皇法庭审判他的异端罪行。1378年初,英国教会当局根据教皇的训令,在兰贝思宫的大主教礼拜堂对威克里夫进行审判。他们使用一切罪恶阴谋,均遭失败,因为威克里夫有伦敦市民的支持和兰开斯特公爵及英王的保护。

威克里夫返回特拉渥斯闭门著书,系统地批判教会的信仰和行为。1380年8月至次年夏天,威克里夫在女王学院组织翻译《圣经》。1381年,英国爆发瓦特·泰勒起义,威克里夫对此表示同情。坎特伯雷大主教西蒙死于战乱中,后继大主教克尔提奈反对威克里夫的宗教观点。罗马教皇在英国的影响扩大。1382年,英国教会当局在伦敦举行的教区会议上,公开批判威克里夫的著作,禁止他公开活动,他的信徒被赶出牛津大学,威克里夫被迫从牛津回到鲁格沃教区住宅。

1384年12月31日,威克里夫因病去世,临终前仍坚持教皇应把所有对世俗界的统治权交给世俗政权。1414年,反动天主教召开康士坦丁宗教会议,判处威克里夫为异端首领,下令焚毁他的著作,掘出他的骸骨,焚骨扬灰。

威克里夫之死表明:反映下层市民思想要求的威克里夫宗教改革运动,实际上是市民阶级反对封建宗教统治的阶级斗争。以“仁慈的上帝”伪装起来的反动天主教摧毁进步思想、残害进步人士是惨无人道的。进步思想是不可能用反革命暴力消灭得了的。威克里夫虽被天主教会毁尸,但他的思想却传遍了英国和欧洲大陆,对后世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