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教授的困惑
姚某某被到中国访问的密斯教授视为科学型人才,点名要她到他在美国的休斯顿贝勒实验室工作。
她一踏进这座实验室,便决心“把美国最好的实验手段都学到手”。为此,她废寝忘食地工作。两年时间,她便把多种实验手段都掌握了,同时还开辟了一条做基因工程实验的新路。她的论文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重视,许多国家的大学给她发来聘书。此时正值她留学期满,但是国内还没有她从事科研活动的实验室。
为了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姚某某谢绝了一再挽留她的密斯教授,执意要回国。在美的华侨为她的报国之心所感动,纷纷捐款,让她购买科研设备。我国驻休斯顿的代办处也积极为她联系,争取到5万美元,供她购买回国后科研用的仪器设备。
姚某某回国了,可是早于她留学回来的人却说:“为什么我们回来,不给美元,独给她,不公平!”
在上海一个研究所,姚某某不管那些闲言和冷眼,跑后勤,跑行政……终于建立起先进的细胞生物研究室,继续她在美国的实验和研究,还带了研究生。她研制出了新的医用疫苗;她研究的肝酵母基金工程获国家科委一等奖。
“姚某某,你被先为五届人大代表,明天到北京去开会!”书记通知她。“搞错了吧?您去吧,我要做实验呢?”书记不高兴地走了。在一次全所整风会上,让大家给领导提意见。她第一个发了言:“我们研究室急需一名科研人员,调了一年也没办成,说没指标。为什么书记的女儿一下子就调进来了?而且是非科研人员!”这以后,书记再也没正脸看过她,她的日子开始不好过了。
书记给她冷眼,别人也不敢跟她搭腔。谁和她接近,以后不让出国。她的研究课题虽是国家下达的项目,却不给她上报预算。她只好自费到北京国家计委去申请。批下来了,她竟没有使用的权利,所长要统一管理,重新分配。她为研究而专购的设备被运到其他实验楼,她用,需向所领导申请。外国专家应她邀请前来进行学术交流,结果不让与她见面。她领导的细胞生物实验室人员,工作都有一股拼劲,年终总评,这个研究室却被列为全所的最后一名。姚某某的研究成果为研究所创了名牌,而她个人却被吊了起来。
姚某某给国家科委去了信。不久,派了一个调查组专门解决她工作中的困难。与此同时,她还在考虑着另一个问题:全国有多少知识分子遇到与我同样的处境,或许比我更糟。中央能有多少人?能派多少个调查组?调查又能否解决根本问题?她开始学习法律,准备起草一个《人才利用法》(或《人才保护法》)。
姚某某的遭遇应该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搞经济建设,人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要想使科学技术先进起来,使经济繁荣起来,必须正确对待人才。只有把我国人才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才能加快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