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王朝滥发纸币
元朝一代,不知息民,干戈土木,岁月不休,财政开支,入不敷出,只得靠滥发纸币过日子。中国历代王朝通行铜、银铸币,唯独蒙古族元朝统治的一百余年,自始至终推行不兑换的纸币制度,这是历代王朝所未曾有过的特殊现象。纸币的名称以皇帝年号来命名,如元朝中统二年(1261年)正月颁行谕告的《中统元宝交钞体例》,纸币就称之为“中统钞”;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三月颁行《至元宝钞通行条划》,规定纸币名称为“至元钞”等等。元代钞法多变,纸币名称也多变。
元朝热衷推行通货膨胀政策,把纸币发行作为敛财的工具。
从中统元年(1260年)到至元十一年(1275年)的十五年中,纸币年发行额最高数为398194锭,最低数为22800锭,年平均发行额为112000余锭。这段时期的币值还是相当稳定的,当时米价每石只一贯多。至元十三年(1276年)因征服南宋,蒙古人已完全取得江南,发行额猛增为140多万锭。到了至元二十四年(1286年),中统钞的发行额已增至2181600锭,按累计额计算,中统钞的流通数目,约等于至元十三年的4倍多。因而导致物价腾踊。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为镇压我国西南民族起义补救军费,发行了新的纸币至元钞100万锭以上,折合旧中统钞计500万锭。政府规定至元钞一锭值中统钞五锭,两种钞票并行使用,实际上是增发大钞,官方公认旧钞贬值了五倍。为镇压云南起义,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纸币发行量竟达到1000万锭。至大三年(1310年),发行至大银钞145万锭,折合中统钞等于3600多万锭,这是元代王朝历代发行量最多的一次。随后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纸币的流通量,比至元钞发行之前大约增加7倍到8倍。就在这一年,关中大饥,米价每斗13贯,而在至元十三年前后,米一石也不过是值中统钞一贯。
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十月发行新纸币至正钞,至正钞一锭等于至元钞二锭,等于旧中统钞十锭。发行新钞的第二年,韩山童,刘福通等几乎同时起义,12年正月又发出新钞190万锭,至元钞10万锭,两种纸币折合中统钞为2400万锭,通货膨胀,跟着就是物价上涨。至正十九年杭州米价卖到25贯一斗,即涨到250贯一石,合中统钞2500贯,等于元初的2500倍。
元代统治者妄图依靠大刀和纸币来挽救其灭亡的命运,但元代的货币管理违背了纸币流通的规律,它的失败和元帝的灭亡一起而告终,历史的教训值得后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