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顾称帝纳贡不管科技发展的明代皇帝
明代皇廷为加强海防,实行海禁,禁止人民出海贸易,甚至推行“片板不准下海”的政策。与此同时,明廷又实行“朝贡贸易制度”,只要外国人向朝廷“进贡朝拜”,就能恩准上岸贸易。而且,这种贸易是要付钱的,往往比市价还要高得多。但是,皇帝只图虚名,不顾巨大的经济损失。明廷一方面不准老百姓出海,另一方面为了自己一时的政治需要,却派遣庞大舰队远航亚非各地。在朱元璋(1328—1398)建立大明王朝后,就不断遣使出海,安抚各邦。到永乐,宣德年间,进一步增派使臣,出使亚非各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郑和(1371—1435)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重要目的,是推行怀柔政策,宣扬中华帝国,诏纳各国臣邦来朝拜进贡。正如明成祖对郑和等人的诏谕说:要“宣示威德”,使“诸邦咸听命”。另一方面,可能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以防后患,除其祸根。郑和下西洋,推行怀柔政策,却有成效,许多国家与明朝建立了政治,外交关系,来华使节盛况空前。但是郑和每次出航,装载大量金银,瓷器,丝绸,茶叶,而返航时,带来的却是“奇珍异宝”,香料补药,珍禽异兽等奢侈品。只顾皇帝享乐,不顾国库空虚。
郑和船队的航海是一次极大的成功。在中国航海史和世界航海史上都是一次空前的壮举。从科学技术角度来看,已经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高的水平。显示了造船;机械,天文,气象,地理等方面都已达到当时比较先进的水平。也把我国很多先进的创造发明加以利用,如指南针,牵星板,船尾舵,风帆,火药武器等。这些科技成果,除了保证“宝船”乘风破浪,安全航行,也能够抵御海盗侵袭和防止不测。可见郑和的船队是由当时最先进的海上技术武装起来的。
郑和七次下西洋,积累了大量的天文,气象;海洋,地理,等科学资料和知识,留下了大批航海档案。跟随郑和出航的马欢写了《瀛涯胜览》,费信写了《星搓胜览》。明人茅亢仪在所著《武备志》中保存了有名的“郑和航海图”。郑和还写有类似航海手册的著作《铖位编》,可惜已经失传。如果明代皇帝能继续支持海外交流,发展航海贸易,沿着郑和开辟的航向继续走下去,中国航海事业一定能在世界上作出更加杰出的贡献,华夏文化也能吸收融汇蓝色的海洋文化。但是,恰恰相反,明代皇帝不但不予支持,反而大加限制。郑和下两洋所积累的科学技术知识不让公开,不能传播,而且到成化年间(1465—1487),竟把郑和下西洋的档案资料销毁。大型船舰不许建造。
封建统治者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是随着自己的阶级利益需要为标准的。正如列宁指出:如果科学技术触犯了统治者的阶级利益,就会遭到强烈的反对。明代皇廷保守的海洋政策无疑是对中国科学技术的阻碍和扼杀,失掉了中国科技革命的某些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