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帅莽撞中东路

少帅莽撞中东路

中东路是中俄两国于1896年签约修筑,1905年正式通车的一条铁路。十月革命后,苏联与东北当局签署了奉俄协定,规定除将80年无偿收回期限,缩减为60年,还商定中苏共管该路事务,即中苏各派五人组成理事会。实际上,苏联在人事上把持要津,不以平等态度对待中国人。当国民革命军完成北伐后,取消不平等条约的运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张学良为争中东路主权,在1929年2月,向俄籍副理事长提出一个非正式方案,内容是:削减俄籍局长权限,提高华员权限,务期双方平等。哪知,俄籍理事们竟相约不出席由华人理事长召集的理事会,使议案无从讨论。到了4月,张学良开始考虑从根本上收回中东路。他的幕僚们也极力怂恿,认为:此时苏俄内部不安,无力对外,是强力收回的好时机。张学良也基于这种认识,7月9日赶赴北京会晤蒋介石,并得到蒋介石的首肯。

1929年7月11 日早晨,张学良命张景惠强行接收了中东路,将五十九名俄籍官员同时免职,并全部驱逐出境。没想到,苏联反应强烈,18日宣布与中国断交。蒋介石立即召集会议商讨对策,认为这是苏俄的威吓,所谓断交,动员军队,只是制造声势,决不会有行动。何况,苏俄若向东北用兵,日本为维护其利益,必不肯保持沉默。然而,出乎张、蒋意料,8月,苏联远东的十万军队在坦克、飞机掩护下,占领了吉林的汪清和密山。而此时张学良的东北军尚未布署完毕。

尽管事态如此严重,外交部长王正廷致电张学良“俄取威吓政策,我以镇静处之,彼终必败。中央对俄,抱定一贯主张,自有确实把握”。他的所谓“确实把握”,是向国际上诉诸非战公约。怎奈苏联根本不听这一套。10月苏军占领同江,富锦,11月攻占扎兰诺尔,族长韩光第所部六千余人全部战死,继而满洲里被围,守军也全部战死。

局势正在继续恶化,急切等待援助的张学良,等来了蒋介石的密电,授权他自己设法向苏俄寻求和平解决,中央对此已没有办法了。事件发生前,蒋介石曾许诺张学良,中央可出兵十万,拨军费数百万元。可现在兵未出一个,钱未拨一文,反把张学良搁在旱地上。事到如今,张学良只得吞下这杯自己酿成的苦酒,派人与苏军议和,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订立了《伯力纪录》。这个屈辱的城下之盟,使得有关中东铁路的一切不合理现象,照旧保持下来,不平等还是不平等。由此而花费的心力全白费了;数万人的鲜血,也全白流了。

张学良在中东路上的一场乱子,既伤了东北军的元气,也暴露了东北军的弱点,这些都被日本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成为二年后敢于冒险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因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中东路事件中,张学良靠侥幸、冒险求胜,没准备好打狼的棍子,就急着从狼咀里夺羊,一旦被咬痛了,也就屈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