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带来的不幸

名字带来的不幸

科举考试,顾名思义,就是分科考核应试者的水平,根据成绩的优劣区分高下,但是,在科举的历史上,有的人登进士,做状元,并不是因为成绩特别优异,而只是因为皇帝或主考官特别看中了他们的名字;有的人落第,也不是因为成绩低劣,而只是皇帝或主考官讨厌他们的名字。在这方面,名字的幸与不幸,又因为皇帝或主考官的喜怒无常,甚至一时兴之所至,也就千奇百怪。说是千奇百怪,却又是封建专制下的人才选拔的必然现象。

明永乐二十二年,廷试的结果,状元是孙日恭,第二名是刑宽,永乐帝也点头了。待到金榜公布出来,状元变成了刑宽,孙日恭变为第三名。阅卷大臣们都感到很奇怪,后来才知道,原来问题出在名字上。按张榜程序,在午门宫墙上张贴大金榜之前,要先写一份小金榜,呈给皇帝御览。在一般情况下,这是个例行公事,但这次写小金榜的人有点疏忽,把“日恭”二字写得靠近了一点,当时是竖写,“日恭”一字靠近了,就有点象“暴”字。永乐皇帝经过几年的血战,从北京打到南京,把侄子建文帝赶下了台,才登上皇帝宝座。建文帝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继承人,所以很多大臣不服,永乐帝就大开杀戒。景清被剥皮示众,他家乡的全村人也被杀绝,方孝孺则被灭了十族,父、母、妻、党及学生,被株连而杀者八百余人。永乐帝排除异已的手段极其残暴,所以就特别忌讳那个“暴”字。孙日恭也就因此失去了状元。谁来当状元?永乐帝详刑宽这名字,忽然一笑:刑宽,刑政宽和,很好!于是刑宽成了状元。

嘉靖二十三年,预定的状元是吴情,殊料,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无情”。无情的人自然不能做状元,后来,为了求个谐音吉利,便找了一位考第三百名的人做了状元。

清顺治十二年,本来拟定的状元是太仓人王揆。唱名的时候,顺治帝却由读音相同想起了《王魁负桂英》这个流传极广的剧本。剧本中的王魁,本是个穷书生,在妓女敫桂英资助下读书应试。他中了状元以后,感到自己曾与妓女厮混,太丢人了,就设计把敫桂英杀了。后来敫桂英化为疠鬼,活捉了王魁,报了生前之仇。顺治帝想起这个故事,听到高唤王揆,就开玩笑说:“是负心王魁耶?”这一下可不得了,王揆马上被抑为第三甲。

同治七年,江苏人王国钧殿试成绩优异,被初定为一甲(即前三名)。国钧这个名字,从字面上看是很吉利的,但慈禧太后看了看,就不高兴地打入第三甲。原来,慈禧觉得王国钧的读音很像“忘国君”,“忘记”国君,自然不能放在高等,这个王国钧以后只好称字不称名,叫王颂平,可是仍然不能逃脱厄运。他先作为知县发到安徽。在清代,一甲进士照例入翰森院,二甲的前几名也可入翰,其次的出任其他京官,名次低的才当知县,又有富县与穷县之别。但没多久,王颂平又被改为更低一等的专管教育的小官,过了二十多年,才被选调到偏远的云南去当知县。这时,他又穷又老,还没来得及上任就死了。

在科举考试中,名字竟会有这么多名堂,可以给人带来如此的不幸,最根本的原因是专制和愚味。皇帝大权独揽,为了显示他的个人集权的力量,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和一时的情绪而任意胡为。迷信又会把名字的吉祥与否,看得比人的才能更重要。封建统治者,明明既专制,又愚昧迷信,却又自认为英明无比,对人才选拔表面上非常认真,实际上却视同儿戏,喜怒无常。封建官场的黑暗,历代科举中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落第,久困场屋,身历坎坷,也都与这种愚昧迷信大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