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油诗”误入歧途

“打油”误入歧途

“打油诗”最早出现于中唐,因“张打油”其人得名。据说张打油曾于某冬日雪后在自家照壁上题诗一首:“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县官看后大怒,认为此诗太过离经叛道难免贻笑大方,于是将张打油抓往县衙,一顿训斥之后,命他另作一首以示改悔。张打油脱口吟道:“百万贼兵困南阳,也无援救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时值安禄山叛军被困南阳)县官听后哭笑不得。

这虽然只是民间传说,却反映了下层群众的口味,体现着“打油诗”这一文学样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但尽管这一文学样式具有深广的群众基础,却毕竟缺乏意味深长的内容。大多数的“打油诗”内容浅薄无聊,形式也千篇一律,实不能登文学的大雅之堂。如传说张打油所作的《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又如一首《他乡逢亲》:“独自去咸阳,见舅如见娘。二人双流泪,三行!(舅一目盲)”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些诗的作用,长期以来仅被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权博一笑而已。从真正的文学角度来看,其价值是微乎其微的。

但例外的情况也有。如唐诗人王梵志,擅长运用俚俗的语言进行诗歌创作,写出大量反映劳动群众生活与疾苦的作品。他的诗生动形象,多用自我解嘲的笔调,于戏谑中有所倾诉或揭露,可称之为“含泪的微笑”。例如他的一首诗“他家笑吾贫,吾贫极快乐;无牛亦无马,不愁贼抄掠。”又如一首“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从这些诗中都可见出他的创作风格。如果他的诗也可称作“打油诗”的话,这才是“打油诗”的正途。遗憾的是,他身后的人或者才不足以为继,或者才济而不屑为之,竟至使梵志诗长期不传。直到几十年前,才有人在敦煌发现了王梵志诗的残卷。之后加以整理付椊,他的诗才终于得见天日。此时,千百年的时光早已匆匆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