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学会”的分化

“少年中国学会”的分化

少年中国学会(以下简称“少中”)是五四时期出现的一个重要社团。它是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王光祈,会同曾琦、陈淯、周太玄、张尚龄、雷宝菁等人,并邀请李大钊参加发起的。

经过一年的筹备,1919年7月1日,“少中”在北京成立,当时会员共四十二人,总会设在北京,学会的宗旨为“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其信条是:奋斗、实践、坚忍、俭朴。“少中”出版的刊物有:《少年中国》、《少年世界》、《星期日》、《少年中国学会丛书》等。会务活动主要是出版刊物、织组讲演、学术讨论等,学会在国内设有北京、上海、南京、成都分会,在湖北、湖南、山东、山西、福建、辽宁、陕西、杭州、天津、广东等省市都有会员;在国外设有巴黎、东京、纽约分会,在德国、英国、南洋有会员。会员最多时达一百多人。他们的成分极其复杂,因而政治信仰和政治主张很不一致,1923年开始分裂,会员们走上了三种不同的道路。1925年停止活动。

会员的左翼以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恽代英、赵世炎、高君宇、张闻天等为代表,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会员的右翼以曾琦、李璜、左舜生、余家菊、陈启天为代表,鼓吹国家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投入到反动军阀的怀抱,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附庸和代言人。还有一部分会员以王光祈、杨钟健、李劼人、卢作孚、宗白华、朱自清、许德衍、舒新诚等为代表,走上了科学、教育、实业救国的道路。

“少中”成员的分化和最终走上不同的道路,充分说明只有认清国情,顺应历史发展方向,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创造”,才有价值,有意义,个人也在“创造”中得到永生;而无视国情,逆历史潮流而动,把自己的命运同腐朽没落势力绑在一起的“创造”,只能是历史上的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