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当一切入睡》中外哲理诗赏析

《雨果·当一切入睡》中外哲理诗赏析

当一切入睡,我常兴奋地独醒,

仰望繁星密布熠熠燃烧的穹顶,

我静坐着倾听夜声的和谐;

时辰的鼓翼没打断我的凝思,

我激动地注视这永恒的节日——

光辉灿烂的天空把夜赠给世界。

我总相信,在沉睡的世界中,

只有我的心为这千万颗太阳激动,

命中注定,只有我能对它们理解

我,这个空幻、幽暗、无言的形象,

在夜之盛典中充当神秘之王,

天空专为我一人而张灯结彩!

《当一切入睡》选自《秋叶集》 (1831),虽系雨果早期作品,但其对内心世界幽深的描述,说明他的创作已达到真正成熟的阶段。该诗以浪漫主义的激情和深沉的遐想,表现了诗人对繁星密布、万籁俱静之夜的独特感受,寄托了诗人在喧闹的现实中难以寻觅的宁静与和谐理想境界的追求。你看,夜幕降临,一切都沉睡了,万物似乎停止了生命的运转,人的思绪也凝结在梦的帷幕之上。只有诗人“兴奋地独醒”,在领略“光辉灿烂的天空把夜赠给世界”的佳景。他是那样的专注,把整个身心融入“繁星密布熠熠燃烧的穹顶”,去“倾听夜声的和谐”。时间流逝的“鼓翼”不能打断他的凝思,反而掀起了他心潮的波澜,使他无比“激动地注视”着神秘、美妙之夜的辉煌的世界。善良而充满人道精神的诗人不无自豪而自信地断言:“我总相信,在沉睡的世界中,/只有我的心为这千万颗太阳激动”。显然,在清醒而又极富想象力的诗人心目中,熠熠繁星犹如千万颗太阳,给人类送来的是和谐与光明,而不是仇恨和黑暗。在此,诗人的心同和平、宁静的宇宙是相通的,因为在宇宙意识中,万物的和谐与诗人内心渴望世界充满爱,充满“光辉灿烂”是完全一致的。溯根求源,在人的生存意识中,历来的圣贤和智者无不把和谐视为生命之根,并且基于人类意识的相互理解,心灵的相互沟通去浇灌这生命之树,以期使生战胜死,欢乐战胜痛苦,美丽战胜丑恶,而求得个体生命汇于群体之中,成为生生不息、根深叶茂的参天常青大树,装点美好的人生乐园。但是,在遥远空漠的无限时空里,生命之花的盛开总是有限的、暂时的、相对的;生存与毁灭现象总是无限的、永恒的、绝对的。千百年来,人们一代一代地不断探索,前仆后继地苦思沉吟,不停顿地以各种方式对和谐的人生发出椎心泣血的呼唤。与此相同,大诗人雨果选取“当一切入睡”之际的夜景为题材,饱蘸浪漫主义诗情,带着李白式的世人皆浊我独清的豪情,在欢乐和自我陶醉的气氛中,在神圣的责任感的驱使下,向和谐的夜空笼罩下的世界发出了理解和沟通的祈愿。在这人称为“夜之盛典”中,诗人完全沉浸在理解宇宙奥秘的欢乐里,他备感世人昏睡不醒,不能领略、理解夜的恩赐的可悲,与此同时,他越发激情洋溢,最后以“激将法”唱出了莫道我是一个“空幻、幽暗、无言的形象”,我,是“神秘之王”,“天空专为我一人而张灯结彩”的强音。诗人的目的是再次提醒人们,地转星移,大自然赐给人类一个如此灿烂美好的世界,而人们却不去理解它,反而构筑了一个充满喧闹、争斗、仇杀的暗穴,沉溺于欲的泥沼不能自拔,实在令人惋惜和遗憾……一首看似星夜抒怀的夜歌,通过壮丽的宇宙景观,寄寓着诗人对世人热切的希望。它实际上是在呼唤人和宇宙是生存与共的,人与人要相互理解和沟通,在沟通中寻求宇宙意识和人类意识中的和谐,即人性中的善和美,让宇宙同人合一,人与人和解,让天地之间的一切和谐地运转,摆脱尘世的纷争,击碎人生痛苦的枷锁,让天空为所有的人“张灯结彩”,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夜声的和谐”,这就是诗人所寻求的理想境界,也是人类不懈的永恒追求!

从艺术上讲,作为浪漫主义旗手的成名作,该诗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和雨果的风格。它打开了人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人的心灵深层的思想,表达了诗人渴望世界和谐发展的意识。它裸露了自我,一再渲泄自我和宇宙相通的欢乐。值得注意的是,一般诗人多以忧郁的主题来表达个人对现实的分析、感受和企盼,如拉马丁的《湖畔吟》等。而雨果则以乐观高昂的自豪感来唤醒世人的沉迷,呼唤人类至善至美的品性——理解和沟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崇尚想象也是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该诗以颇具神秘色彩的想象,建构起“神秘之王”在“光辉灿烂”的夜空中遨游的壮丽景象,使诗歌富于天国式的神圣风采;同时,“美丑对照”原则,深刻的人生意识尽在不言之中,雨果高超的、出神入化的诗艺由此而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