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洎·过项羽庙》中外哲理诗赏析
八千子弟已投戈, 夜帐犹闻怨楚歌。
学敌万人成底事, 不思一个范增多。
“八千子弟”,指项羽的亲信精兵。据《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随其叔父项梁起兵反秦之时,“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起兵不久,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因此,“八千子弟”,乃是项羽赖以维系其军事集团的核心力量。“已投戈”,已经扔下了武器,意即溃散而逃,投降刘邦。本诗开篇即从项羽兵败垓下写起。第二句的“夜帐犹闻怨楚歌”,乃是概括《项羽本纪》中项羽兵败垓下时四面楚歌的窘境。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二句合而言之,八千子弟兵已经溃散投靠刘邦,项羽坐在帐中还可听到四周一片哀怨的楚歌之声。
诗篇的后二句,从项羽的败亡引发作者的感慨。 《项羽本纪》载:项羽年青的时候,学识字,未学成;学练剑,又未能学成。他的叔叔项梁很恼火,项羽却说,学识字只能记个人的姓名,学练剑只能一对一地拼杀,不值得学习,我要“学敌万人”。这样,项梁才开始向项羽教授兵法,项羽听后十分高兴。作者目睹眼前的项王庙,想到项羽当年“学敌万人”的抱负,不禁问道:学成万人敌又成就了什么事业呢?显然此句是责备项羽空怀绝技,一无所成。
此诗四句,第一、二句写项羽败亡,第三句感慨项羽空怀绝技、一无所成,第四句才点明作者所认为的项羽败亡的原因。范增是项羽手下唯一的谋士,“年七十”,“好奇计”,后来项羽中了刘邦的反间计,范增愤而离去。故此,本诗才有“不思一个范增多”之言。“一个范增”,本不为多。言“多”,乃讽刺项羽不善用人。
项羽败亡,因素颇多。但是,其中原因之一是项羽只逞个人之智勇而不善用人。楚汉相争,刘邦是屡战屡败,但刘邦的长处之一是他懂得因人成事,善于用人。张良本是韩王之臣,随刘邦入关,多次建议均被采纳。陈平是刘邦手下仅次于张良的二号谋士,但他原来却是项羽手下的臣子,投靠刘邦,屡建奇谋。韩信和陈平一样,原来也是项羽旧臣,在项羽手下默默无闻,到刘邦身边,最终奠定了从战略上围歼项羽,一战而定天下的盖世之功。与刘邦的善于用人相比,作者怎么能不感慨项羽仅有一个谋臣却又不能充分信任、委以重任呢?不善用人,不善集中他人的智慧,终至失败,这就是项羽留给后人的启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