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原文与翻译、赏析

《西江月》原文与翻译、赏析

辛弃疾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①黄沙: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市西。②社林:围绕土地庙栽植的树林。

【词大意】 在明月当空的夜晚,由于月影的移动,竟惊动了在树枝上栖息的鹊儿。夜半清风徐徐,蝉鸣四起。黄沙岭沿途,稻花香气扑鼻,青蛙的叫声响成一片,好像是在演奏庆祝丰收的大合唱。遥望天边,可以隐约看见,还闪烁着七八个星星。忽然飘来一片乌云,走到山前,却下起两三点雨来。曾记得,在过去土地庙前的树林边,有个茅草房的店铺,转过溪上的小桥,突然出现在面前。

【赏析】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落职罢任,翌年即在江西上饶带湖闲居。宋宁宗赵扩庆元二年(1196),辛弃疾的带湖房屋被焚,又迁徙上饶铅山期思市瓜山下新居。词人前后在上饶度过了20余年的隐退生活。这首词是词人在上饶闲居时所写。词题说此作作于“夜行黄沙道中”。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引陈文蔚《克斋集·游山记》说,辛弃疾在黄沙岭有书堂。此作大约是词人往其书堂途中构思而作。这是描写江西农村夏夜景色的词作,是写词人夜行黄沙岭途中所见所闻所感。它不假雕饰,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清新质朴,自然和谐,恬适幽静,具有浓郁的农村风味。

开头两句,写某夜明月当空,清光无限。由于月影的移动,竟惊动了在树枝上栖息的鸟鹊,频频起飞。夜半,清风徐徐,树丛中的鸟儿在不停地鸣噪。前人写月影惊鸟、月影惊鹊的诗词,并不乏其作。唐代王涯《秋思》诗:“月渡天河光转湿,惊鹊秋树叶频飞。”写月光转动,惊鹊在秋树叶间频频起飞,也是很优美动人的。王维《鸟鸣涧》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得很明快,写出了月出惊鸟,时鸣春涧的意境,不失为是月出惊鸟的名作。辛弃疾月出惊鹊的词句,可能是从苏轼“月明惊鹊未安枝”(《杭州牡丹》)的诗句脱化而来,但皆不失为是一幅“明月惊鹊图”,令人玩味不尽。“别枝”,即伸出的树枝。据词人另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词写道:“松共竹,翠成堆。”说明黄沙岭沿途,翠竹青松,郁郁葱葱,风景颇佳。在开头两句中,第一句是写近景,重笔描写; 第二句是写远景,淡笔描写,起衬托作用。

三、四两句是倒装句,正句则为:“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意思是说:清风吹来阵阵扑鼻的稻花香,青蛙好像为庆祝丰收在演奏着欢乐的大合唱。立意新颖,意境优美,是词中的警句,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

下片一、二两句是高远镜头,写霎时之间,天气起了变化,天空飘来片片乌云,明媚的月光已被乌云遮住,在寥廓的天边,还闪烁七八个星星; 词人行走到山前,突然降下两三点雨来。这便催促词人,需要加快脚步呢!这两句使用的是倒词,散文的句法应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这里使用倒词,不仅音韵和谐,而且更富有诗意。“七八个星天外”,是写夜半“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景,与“夜行黄沙道中”的词题密切关合。

最后两句,方点出词题。以上全是写景,这两句才写明“夜行黄沙道中”词人的活动。写词人看见乌云片片,又降落两三点雨,便急忙赶路。词人仿佛记得,在那土地庙的树林边,好像有个草屋的小店,而张望多时也未曾看见,紧走几步,转过溪桥,才忽然出现在面前。词人寻觅茅店,可能是怕天下大雨,好在小店里躲避片刻。

这首词主要在写景而不在抒情,不过从词人对农村将获得丰收的景象及夏夜恬适幽静的环境描写中,也流露出词人轻松愉快、怡然自得的喜悦情怀。词人自己曾说:“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感皇恩·读庄子……》)说明他即使写出憧憬和平宁静生活的作品,也并非超然物外,忘怀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