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原文与翻译、赏析

《书愤》原文与翻译、赏析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释】 ①瓜洲渡: 在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长江之滨,与镇江相对。②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是古代军事要地。③塞上长城:这里用南朝宋文帝时名将檀道济自比“万里长城”的典故。檀道济遭谗被害,死前曾说:“乃坏汝万里长城。”又,唐代名将李勣也被唐太宗誉为“长城”。④出师一表: 指诸葛亮伐魏前上奏给蜀后主刘禅的《出师表》。⑤伯仲间: 兄弟之间,指彼此相差不多。

【诗大意】 我早年哪里知道世事的艰难,北望沦陷的中原“气涌如山”。张浚雪夜出兵进击金兵于瓜洲古渡; 自己也曾几次亲临抗金前线的大散关。我白白地像古代名将那样以“长城”自比,镜中照出的稀疏鬓发已经先斑。《出师表》实在是传世名文,千载以来有谁能与诸葛亮比肩。

【赏析】 这首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 (1186)所作,诗人当时蛰居故乡山阴,年62。全诗回顾了早年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涯,倾吐了往昔的宏伟抱负,也抒写了今日难平的积愤,并讽刺了朝廷的不能用贤和奸佞误国。通篇洋溢着炽烈的爱国热情和满腔的愤慨。

诗的首联回顾早岁的壮志。诗人那时“气涌如山”,立下了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发誓要收复中原。“世事艰”,是说由于投降派的阻挠和破坏,抗金大业难以完成。“那知”二字,一面表明诗人当时涉世不深、不谙世情的单纯天真,似有自悔之意;一面也讽刺了投降派的卑劣行径。用反诘语书写正意,形成慨叹的语势。

颔联是追叙往岁使人激动的时事。这一联虽然歌咏的是抗金业绩,却也与诗人的经历有关:陆游曾任镇江府通判,地点就在瓜洲古渡一带。乾道八年(1172),他在汉中主战派将领王炎军幕时,也曾戍守过大散关,并向王炎“陈进取之策”。两句诗各由三个名词组成,就明晰地交代了反攻金兵的途径、地点和时令,渲染了浩大的声威,恰如描绘了两幅气势壮阔的抗金斗争图。节奏铿锵,对仗工妥,笔力雄健,诗意厚重,充分表现了诗人为国献身的英勇气概,也流露出他对战斗的军旅生活的热烈向往之情。这副联语不愧是千古广为传诵的名句。

颈联抒写壮志未遂、年华老大和报国无门的愤慨,情调由昂扬转为沉郁,由豪迈跌入悲凉。两句的意思是:我曾经像古代名将那样,以万里长城自期自许,保卫祖国,威振边陲,如今鬓发却早已斑白,志愿仍然未能实现。诗句中的“空”字,表现了悲愤沉痛之情,读之令人跌足长叹!从中也可见出诗人忠于国家和民族的一副铮铮硬骨与一片耿耿丹心。

诗人这里所抒发的愤慨是一种哀苦无告的愤慨,这种愤慨长年郁积心头,无法冰释,那就只有借助于诗的形象语言加以发泄了。请看下面一些诗句: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夜泊水村》);“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夜游宫》); “华鬓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 (《双头莲》);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诉衷情》);“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鹧鸪天》)。这些诗句与本诗颈联同一机杼,都是在写南宋的统治者不图恢复,不起用抗金的人才,英雄无用武之地,以及诗人晚年生活的思想矛盾和悲愤情绪。

尾联借史咏怀,盛赞诸葛亮率师伐魏的壮举,认为后世无人能够与之比肩,借以讽喻当时无人主张出师,也无人主持北伐,徒使爱国英豪产生寂寥沦落的愤慨。

诗题为 “书愤”,即抒写愤激心情之意。诗文正是以“愤” 字作为意脉,贯穿全篇。前四句写早岁渴望北伐的气概和从事抗金的豪情,是回忆过去;后四句写年华老大、时不我与的悲哀和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慨叹,是表述现在。尽管诗翁情思遄飞,运笔纵横,极尽沉郁顿挫之妙,却仍能使题旨显豁,给读者以深沉蕴藉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