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原文与翻译、赏析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原文与翻译、赏析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赏析】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鲁迅纪念日。这天,诗人瞻仰了鲁迅故居,浮想联翩,感慨万端。于是,挥笔写就这首“纪念鲁迅有感”的短诗。

在旧时代土崩瓦解、新世界已经从地平线上崛起的岁月,诗人以无容置疑的有力语言,从对待人民的态度这个基本问题上,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从而揭示了两个阶级、两种制度根本对立的实质。诗人谴责“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及其所统治的世界,颂扬“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人及其生活哲学的伟大胜利。短诗意在歌颂“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精神,但由于包含着诗人数十年来对生活的思考,特别是对现实斗争的概括,因而能在熟悉的题材上开掘出新意,极富哲理性,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这种深刻的主题,丰富的哲理,是借助于对比手法来实现的。全诗七节,通篇运用对比。诗的开头一节,抓住人生意义这一重大命题,用“活”与“死”进行了醒目的对比,言简意赅,发人深思。当你读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的诗句,也许会感到这个论断是那样的出奇,迫使你去思索其中的含义,但诗人不容你思索便戛然收笔,紧接着又是一个论断:“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顿时,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现实生活不正如此吗?鲁迅和一切革命者,献身人民事业,被人民怀念,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虽死犹生;反动统治者,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被人民唾弃,无异于行尸走肉,虽生犹死。四行诗每行仅一字之差,却托出新意,造成强烈的对比。这是深入浅出、一针见血的诗的语言,又是出乎意料又入乎情理的精辟警句。下面六节,分两个层次进一步阐发诗的主旨。前三节写两种人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后三节则写人民对他们的不同回答:“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这是历史的辩证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法则。第五、六、七节诗与第二、三、四节诗的对照呼应,使这一客观法则得到了更强有力的表现。而每个层次中的每一节,都以两种人对人民迥然相反的态度和人生追求,以及人民对他们的不同反应,一一作了鲜明、强烈的对比。对比是一条艺术规律,是一种美学法则,诗人充分发挥对比的强大威力,全诗连续对比,一比到底,产生了奇特的艺术效果:两种人及其所代表的阶级在尖锐的对照中,一善一恶,一美一丑,其本质愈加鲜明;突出了主题,丰富了诗的内涵;究竟什么人伟大,什么人渺小,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尽在不言之中,含蓄隽永,留给读者驰骋想象的余地;诗人那炽热而深沉的感情,也就饱蘸着墨汁,痛快淋漓地挥洒在诗稿上了。

本诗对两种对立的人物形象的刻划,虽然取的是大刀阔斧的粗线条的勾勒,却活现了人物的神情意志,产生了形象跃然的效果。例如,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一“骑”、一“俯”,一“上”、一“下”,这种极富表现力而对比强烈的字与句,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爱憎,使两种迥然相异的典型形象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等句既是形象化的比喻,又巧妙地化用鲁迅的诗句或书名,使人自然地联想起鲁迅的精神与品格,十分切题。这也是诗人的用心之处。

本诗体现了诗人一贯的艺术风格:谨严、质朴、凝练,结构整齐中有错综。全诗各节均为四行,而且都是前两行、后两行各为一个意义单位;有总提、分说、分承、转折,上下照应、层次清晰而又曲折有致。语言含蓄、凝练、质朴,格言式的警句,某些词语、句式的反复运用,使诗的感情更加强烈。韵律起伏跌宕,富有节奏感。这样,使诗情与哲理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哲理的启示、诗美的享受和感情的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