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亭夜坐·[清]袁枚》原文与赏析

[清]袁枚



明月爱流水,一轮池上明;

水亦爱明月,金波彻底清。

爱水兼爱月,有客登西亭。

其时万籁寂,秋花呈微馨。

荷珠不甚惜,风来一齐倾。

露零萤光湿,屐响蛩语停。

感此元化理,形骸付空冥。

坐久并忘我,何处尘虑撄?

钟声偶然来,起念知三更,

当我起念时,天亦微云生。



这首《水西亭夜坐》是写景写情的诗。诗人陶醉在静谧的大自然中,悟出哲理,忘记尘世的烦恼。

月明夜深,到水西亭静坐默察并凝思。此时的景物是池上月色皎洁,月下流水澄清,月与水相亲相爱。作者爱水又爱月,陶醉在夜景之中。

作者先写外静,月夜万籁俱寂。因为静,秋花的清香日间不觉,夜间扑鼻;也因为静,荷叶上的露珠风来齐倾时滚落池中,滴嗒可闻。沾露的萤火虫粘在荷上,不飞也不动,又使境静;鞋响,昆虫受惊,停止鸣叫,更使境静。周围安谧,天地宁寂,诗人处于外静之中。

大自然静中有动,作者感受到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玄妙。作者自己,则是外静内动,也许由自然界的变化,悟出了世事的深哲之理。

秋花静夜香。对于有些细微事物,必须处境无烦扰,本人又敏感,才能体味到它的存在;否则,便误有为无,陷入迟钝。

荷珠风来倾。风打破了平衡,改变了局面;对各种风,不可等闲视之。

萤湿飞不得。受缚负重,决不能自由飞举;轻装上阵,才会尽情翱翔。

鞋响虫声停。遭惊骇,便万籁齐喑;得佳境,则歌声欢悦。

作者进一步写内静。从“形骸付空冥”到“坐久并忘我”,是深层的静。他托体于苍天,身心归入大自然,与万物溶合为一,从而达到“无我”的境界。此时诗人身心进入了内静,即摒绝思念,无牵无挂,超脱尘俗,哪儿还去为不必要的思虑所纠缠?由外静进入内静,内外俱静;外静促成内静,内静更感外静。作者之所以在静夜“坐久并忘我”,其原因正在于此。

无论外静、内静,静止不过是运动的特殊形式,终于运动打破静止。“钟声偶然来”,没有了外静,内静也就受到干扰。“起念知三更”又复归自我,返回尘世。所以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就全诗看,作者追求清静,热爱光明,正反映了社会的污浊与黑暗。他陶醉于境静、心静,正说明他看透了尘世,厌恶一切的纷烦。他不满现实,又不肯为求功名富贵去同流合污,于是便避祸而不问世事,做到洁身自好,倒反而悠哉乐哉。在这里,也可看出作者是深谙祸福相因的哲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