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闷(其四)·[宋]陆游》原文与赏析

[宋]陆游

西塞山前吹笛声,曲终已过雒阳城。

君能洗尽世间念,何处楼台无月明。

陆游绍熙四年(1193)秋在山阴家居时以“排闷”为题写了一组诗,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西塞山在浙江吴兴县西南,和山阴同属浙东,是诗人旧游之地。吹笛是诗人的业余爱好之一,在诗中屡次提到。雒阳,即洛阳,曾是东周、东汉的首都、唐的东都、北宋的西京。由于它多年作为强大统一的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诗人的心目中便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尽管诗人出生的第三年北宋即告灭亡,黄河流域即为金兵所占领,因而他终生没有可能到那里,但收复黄河流域,包括这一重要的历史名城,却是他的宿愿。诗的开头两句就是写自己这种执着的追求:虽然在风景秀丽的西塞山前过着悠闲清雅的生活,但诗人的心灵却已飞到汉唐北宋的故地上空翱翔了。

可是,现实是冷酷的。对诗人来说,瓜洲渡口的楼船夜雪,大散关头的铁马秋风,都早已成为不堪回首的往事;此时的他以六十九岁的高龄闲居在乡村,尽管“寸心自许尚如丹”(《书愤》),也只好发出“心游万里关山外,身卧一窗风雨中”(《太息》)的悲叹了。

无庸讳言,由于时代的和阶级的局限,在陆游的爱国热忱中,也杂有“万里觅封侯”(《诉衷情》)的私念。诗中的“世间念”,当即指由于“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鹊桥仙》)而引起的失落感。但陆游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将驱逐金兵、收复中原主要是看作一项崇高的使命,而不仅仅是个人猎取功名的手段。因此,当他清醒地认识到“老去功名无复梦”(《排闷》)之二)之后,他先是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唱出了“残功赖有吾儿续,把卷灯前为破颜”(《感怀》)的高昂之音;后来又将希望寄托在曾孙身上,表达了“死去真无憾,曾孙似我长”(《秋兴》)的欣慰之情;他更将希望寄托在同时代的志士仁人身上,胸怀坦荡地表示:“功名在子何殊我”(《书事》;即使在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候,他还将希望寄托在未来某个时候终于“北定中原”的“王师”身上。由于忧国忧民的情怀总是超越了个人的失落感,就使他一生经常保持着美好的憧憬、乐观的心情。

那么,陆游到底有没有苦闷呢?当然是有的,这组诗的题目就是证明。如果没有苦闷,诗人就不需要写这组诗来排遣了。但难得的是,“洗尽世间念”之后,诗人感受到“何处楼台无月明”。这是诗人自我净化后精神境界的写照。用一个“君”字,表明诗人乐于和世人分享精神上升华的喜悦。

这首诗昭示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挫折不免会碰到,“世间念”不免会产生,关键在于你抱着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如果能超越个人的利害得失,就能排除苦闷,就能看到处处是一片光明了。

鲁迅先生在《热风·圣武》中指出:“曙光在头上,不抬起头,便永远只能看见物质的闪光。”可以说,是从另一个角度,在更深刻的意义上阐明了这一人生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