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泂
松树何知过百年,树根流水亦清涟。
莫嫌寂寞无人到,多有人来正不然。
苏泂这首诗“取一孕万”,以最富特征性的事物来概括纷繁复杂的人生哲理。松树在中国人心中,象征着静穆、高洁、遗世独立,它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需要别人的赞美奉承,总是在青山绿水之畔、峰巅石岩之中卓然而立,承受着天地的精华。它不因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自身的形象,所以显得超凡脱俗,使得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折腰,并将其作为修身养性的对应参照物。苏泂在这里就是以松的高洁来作为自我追求、自我完善的目标。
此诗的另一个特点是强烈的议论性伴随着诗情的淡漠。每一句诗都蕴含着哲理,表露了苏泂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苏泂在诗的一、二句中,用“松树”、“树根”、“流水”几个词勾勒出一幅淡淡的水墨图。清清流淌的小溪依偎在肃立的青松旁,倒映在水中的挺拔的树影默默地伴着它,时间在这里已经完全停滞了,灵魂在这片纯洁之中得到了荡涤。从表面上看这里只存在着寂寞,但是溪水偶而泛起的浪花显示着生命的流动,这里的一切是如此的和谐自然,无须任何世俗的侵扰。苏泂在描摹青松,更在赞颂其心中品德高洁的世外之人,他远离尘世,超脱了一切荣辱、名利,他永远不会孤独,为他向往的恰恰是寂寞与空灵。苏泂在前两句描述的基础上,将这一傲然而立的形象在后两句中进行了浓缩、升华。全诗浓烈的议论色彩掩盖了诗情的萌发,苏泂以和缓的语调向我们叙述着他的理想,赞美着青松的高洁品格。读来平和流畅、波澜不惊。但不能否认,淡薄本身也是一种情感,这只是他对人生漠不关心的超脱,是看破红尘的疏淡心情的表现。苏泂通过松树的拟人化,从对自然的把握达到了赋与自然以生命,同时扩大了自我的生命,使主观和客观在交融中得到升华,进入物我两忘、物我交融的境界。
纵观这首“南塔诗”,从其浅层含意来看,苏泂谈论的是修身养性。他试图告诫世人息眼里名利之火,养胸中浩然之气,以“清涟”、“寂寞”代替荣禄富贵的追逐。但从深层含义来看,苏泂的这种心情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文人的心态,即朝廷的腐败和时局的动荡而产生的失望之情。苏泂约在宋宁宗庆元年末(1200)前后在世,他年轻时曾从其祖游宦入蜀,成年后飘泊四方,作过幕僚,向陆游学过诗。与之唱和的有辛弃疾、刘过、姜夔、赵师秀等名流,也算是一时名士。可他是个不得志的文人,他见过在底层挣扎的平民百姓,也看到官场的昏庸。丰富的阅历,使他发觉了个人的渺小和社会腐朽势力的强大,他很自然地由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转向了独善其身的老庄哲学,产生了回归自然的欲求,这也是历来失意文人的思想归宿。我们在这里并非赞美苏泂的避世之想,可他们对自身道德的完善和高洁品格的磨炼是值得我们称道的。他们这类人拒绝同流合污,摒弃世俗名利,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一片洁净之地。虽与世无争,却不贻害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