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这首题壁诗,是杜荀鹤咏侄子读书之处而作。纵观全诗,亲切自然,质朴无华,“平淡而山高水远”(黄庭坚)。
首联“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以“何事”关联两句,提出疑问:侄子为何能“居穷道不穷”?更进一层为何能在世道纷乱之时仍守常不变,与和平、安宁时期一样,“居穷道不穷”?前句两个“穷”含义不同。“居穷”的“穷”与不达相对,指没有步入仕途;“道不穷”之“穷”,当作“缺少”解。《春秋·公羊传》鲁哀公十四年载,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此处反用其意,指儒家所求的道义、操守、修养不缺乏。“居穷道不穷”是说侄子虽然未达而入仕,但却能谨守礼道,勤奋修业。后句“乱时”指当时纷纭动荡的时世。杜荀鹤(846—907)是晚唐诗人,乾符二年(875),发生了震撼李唐王朝的黄巢大起义,起义军转战十年,安徽也在波及范围内。起义军失败后,秦宗权起来作乱,“屠残人物,燔烧郡邑,西至关内,东极青齐,南出江淮,北至卫滑(《旧唐书·秦宗权传》),处于江淮一线的安徽,又是首当其乱。从时间上推算,其弟侄长成读书之际恰逢乱世。身逢乱世本为不幸,而诗人却以此来刻划书堂主人公的精神面貌,他“乱时还与静时同”,一如既往地“居穷道不穷”,这确实难能可贵。这样,诗人并没用什么溢美之辞,却摄取了弟侄独特的风貌。
颔联“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前后两句进行对比。“干戈”借代战争,“礼乐”指儒家所遵奉的道德规范。古人认为“立身一败,万事瓦裂”(柳宗元《寄语京兆孟容书》)。所以古代学子都重视修身立德,将进德和修业,合二为一。这联是说,家乡虽在战乱中,然弟侄却能守礼自恃,不放弃道德修养,对比之中,弟侄不但勤勉好学,而且品格高洁就卓然突出。同时,后一句又与首联关合,原来是弟侄一贯谨守礼乐之道,方能“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这样就回源溯流解答了首联的“何事”之问。
颈联由书堂之人写到书堂之景:“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前一句从视觉上看,近处书房窗外种的修竹,在日光照耀下将婆娑的影子洒落在书案上;后一句从听觉上说,不远处山野泉水的潺潺流淌声传入洗砚池中。此联明状景实乃写人,透过此景,可以想见其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
尾联“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是对侄子的勉励之辞,也是作为长辈的总结人生经验的肺腑之言。无论世道怎样玄黄,“持危扶颠,皆出于学者”(苏辙),真才实学总是能经世致用的。而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春天,春玩其华,则秋登其实,所以说少年时的辛苦勤勉将终身受用,然而要学有所成,还必须有时间的保证,诗人以过来之人的口吻,抓住这一关捩,暗用夏禹惜寸阴之事关照侄子,切莫因懒惰而让光阴流逝,尾联出语警策,语重心长。
对莘莘学子来说,“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这等警句,如黑夜里的繁星,嵌在广袤的天空里熠熠生辉,能够振聋发聩,催人在学海里扬帆奋进。